一
南京大學出版社去年就推出了美國獲獎劇作選五本,我當即下單買了,前幾天,我又見它們推出單本劇作集《海邊》,作者乃一加拿大籍的黎巴嫩人,而現在則身在法國從事戲劇。
劇作集吸引我的是其中的一個劇本:《焦土之城》,我看過根據它改編的同名電影,反映當代戰亂中的中東人民的苦難,一部偉大的電影,看時徹底震撼了我。我沒想到故事的源頭竟來自一臺話劇。
為了這個墮落的年代難得一遇的偉大作品,我沒再猶豫,下單買了這個戲劇集,當然,更是為了《焦土之城》。一旦拿到書時,我的心情,竟有些莫名的激動!
二
2020年的冬天,我在著到電影《焦土之城》之前,先是答應了瀟妹妹在網上做一個電影講座。當時的我并沒決定會說什么電影,只是不想說別人老生常談的電影。
隨后,我偶然在網上看到了電影《被涂污的鳥》,備感震撼。決定先說說它。
就在開講的前兩天,我又意外發現了電影《焦土之城》。很難描述我看完后的復雜心情,類似讀過古希臘悲劇《俄狄浦斯王》后的心情。我從譯者的前言中才知道,原著(話劇劇本)作者亦深受這部偉大劇作的影響。
那次的網上講座我一口氣講了三小時,事后反響頗棒,我分別述說并分析了上述兩部電影。它們絕對經典,而且偉大。
下午,我翻開到手不久的《焦土之城》原著(話劇本)讀著,初衷乃是想看看電影與話劇間的區別。
只讀到第一幕:去世母親的雙胞龍鳳胎孩子在聽公證人宣讀母親留下的遺愿。我記得看電影時,我有種墜入命運深淵的感覺,世事無常,但我當時并未流淚,只有悲傷。可奇怪的是,我讀這個話劇本———讀到母親關于下葬不要安排棺木,不著衣冠,面朝黃土而臥;關于墓前先不立碑,不留碑文,尤其是分別以信之名留給雙胞胎孩子的遺囑,我突然情緒崩潰了,淚水毫無預感地奪眶而出。
哦,朋友,你們知道母親委托女兒和兒子分別去尋找的他們的父親與胞兄哥哥是誰嗎?
悲劇,太悲劇了----哦命運!
當然,當你們對故事的最終結局一無所知時,你們是不可能知道我為什么會突然情緒崩潰,你們也不會知曉為什么我會悲嘆命運----它太匪夷所思了,這個故事,亦太不可思議,可是在一個非常歲月中,在失序而動蕩的年代它是完全有可能發生的,一切皆有可能,可它也過于殘酷了。
哦,命運!
三
《焦土之城》果然沒有辜負我的期望,寫的太好了。雖然我尚未讀完,但每句話,都在深深地打動我。是的,每一個人物說的話。
這也就不難理解了,為什么經由它改編的電影竟是那么的令人震驚且無比震撼。
沒人敢這么編故事,它有點像將戲劇藝術重返誕生的源頭——古希臘悲劇,尤其是《俄狄浦斯王》。
它也是關于家庭成員亂倫的敘事——王后即是俄狄浦斯王的妻子,他們共同孩子的母親,同時,王后亦也是俄狄浦斯王的生身母親。
是的,弗洛伊德由此發現了人性中的"俄狄浦斯情結",但古希臘悲劇作家創作它并非為了"戀母情結",而是在宣示人之命運的不可預知,以及存有一個高于人類的形上之力量在左右和操控著人類之可憐的命運,可人類卻渾然不覺,一步步走向暗黑的命運深淵。
是的,《焦土之城》的戲劇源頭可追溯至這出古希臘悲劇:母親立下遺愿,囑其一男一女雙胞胎孩子分別去尋找他們的父親和哥哥,當有一天,他們如愿以償地找到"他"時,等待這一刻發生的另一份遺屬之謎亦將就此揭開。
命運再次向我們走來,就像公元2000年前在雅典的戲劇舞臺上上演的戴著面具的"俄狄浦斯王"-----他不也是攜著命運之旋風席卷了整個雅典劇場嗎?哦,我仿佛能看見劇場上的那一張張為之恍然震驚的面孔。
公元2000年前那幕劇之劇情在邏輯上乃是成立的,雖然其動用了神廟之"神諭",提前預告了劇中人物的"未來";而公元2000后的《焦土之城》以其巨大的命運之悖論式邏輯亦同樣可以成立——因為故事發生戰火紛飛,人們流離失所的中東,這其中,還包括了這片焦土上根深蒂固的宗教文化——一切皆有可能,在這里,在這片滿目瘡痍的土地上。
我無法再說下去了,因為《焦土之城》讓我痛心不已,劇中人物之血緣關系上的匪夷所思絕非是為了嘩眾取籠,而是在揭示命運與人性。
《焦土之城》是一部向古希臘悲劇致敬的偉大作品!
2025年5月15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