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此文前,麻煩您點擊一下上方的“關注”按鈕,既方便您進行討論與分享,又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
1969年,在天安門的重建過程中,公園竟然挖出了七枚外國秘密埋藏在中國地下的炮彈。
當時為了宣告氫彈爆炸成功的好消息,毛主席將要登上天安門城樓,但就在事前的檢查中,工作人員發現天安門出現了各種各樣的建筑問題。
由于年代久遠,眾多支撐建筑的柱子,內部已經出現了不同程度的鏤空,三年前河北發生的大地震,更是讓天安門建筑內部出現了不同程度的裂痕。
為了保證毛主席的安全,也為了保證中國的地標建筑安然無恙,國家決定對其進行秘密重建,也就是在此過程中,地底下的秘密才被發覺。
外國人為何會在北京城中心的地底埋藏炮彈?這次重建工作中,還發生了哪些讓人意外的事情?
拒絕外援,自力更生
1966年,河北發生了許久未見的大地震,地震不僅造成了當地老百姓的生命和財產損失,還讓不遠處的北京遭受到了一定的沖擊。
中南海眾位領導人體會到了強烈的震感,好在此處不是正中心,所以各項建筑物也算是保存完好。
但是年代久遠且已經遭受多次風吹雨打的天安門城樓,卻沒有那么幸運。
地震發生之后不久,國務院組織專業的工程師團隊,對天安門廣場進行日常的巡檢和維修工作。
也就是在這次檢查中,眾多經驗豐富的工程師驚訝地發現,原來天安門內部早就已經腐朽不堪。
地震會引起地表的劇烈動靜,地面上的建筑也會隨之而暴露許多原本隱藏在安然無恙的外觀之下的缺陷。
比如天安門中已經被蛀蟲侵蝕的柱子,又比如主體部分已經產生了裂痕的墻壁。
這里位于中國的政治中心,而天安門又是北京的地標式建筑,直接關系著國家的顏面,所以在此處出現重大問題之前,我們必須提前動作,防患于未然,給天安門一個嶄新的面貌。
而且,周總理還提到了一個關鍵問題。
我國的原子彈和氫彈已經相繼爆炸成功,毛主席即將登上天安門城墻,在國家的慶祝日活動中對著公眾宣布這一勝利的消息。
我們必須全力保障毛主席和其他國家領導人的安全,也絕對不能讓天安門成為可能引起民眾恐慌的隱患因素。
因此周總理認為,我們需要對天安門進行秘密的重建工作,可是這項工程對于60年代的中國來說,卻是異常艱難。
眾所周知,此時的中國剛剛度過了經濟最為困難的時期,人民群眾剛能勉強吃飽飯,國庫中也沒有太過充盈的資源可供我們使用。
而天安門的重建工作又無疑是一項巨大的工程,一定會給財政部門造成旁人難以想象的壓力。
不管是資金的籌措還是資源的準備,我們都必須慎之又慎,才能盡量保證把每一分錢都花在刀刃上。
除了經濟因素之外,技術條件也是擺在我們面前的難關。
在建筑技術的問題上,當下的中國很難擁有世界范圍內的發言權,因為我們的技術條件,遠比西方國家更加落后。
其實中國古代傳統的建筑工藝,已經成為了一顆世界文明史上璀璨的明珠,只是傳統工藝與現代建筑的實際使用要求并不能完全相符,所以我們必須引入更先進的建筑技術。
當時中國的自有建筑師團隊,還不能達到這一要求。
當周總理主持召開天安門重建工作的會議時,有工程師提出,我們或許可以嘗試與西方國家的建筑團隊合作,利用他們的資源來完成我們的工作。
而且,中國的本土建筑師還能在實踐工作中,迅速學習新的技術技能,完善自身的武器庫,為以后更加艱巨的任務做準備。
如此聽來,這件事情除了需要我們多花錢之外,似乎沒有多大的壞處,還能為我們節省更多時間。
在場許多人都認為,這個建議值得參考。
但周總理卻清晰地意識到,與國外合作,就是一把雙刃劍。
他們固然能夠為我們提供更好的條件,也能容易滿足我們提出的種種要求,但是,這必然意味著中國的讓步。
首先,我們需要讓步部分建筑機密。
通常情況下,像天安門這樣可以代表一個國家形象的建筑,內部一定有許多不能被其他國家知曉的秘密結構,而它們又能代表我們的核心建筑構思。
如果出讓這部分機密,將有可能引發可怕的后果。
最嚴重的一種情況就是,其他國家的間諜利用他們對天安門的了解程度,在內部不易察覺的地方埋藏地雷等破壞性較強的武器,直接動搖中國的根基。
這是相當恐懼的問題,我們絕對不能讓類似的情況發生,另外,我們還需要在重建工作話語權的問題上做出讓步。
如果引入外國團隊,那我們在后續的重建工作中,就需要全程聽他們的指揮,按照他們的意見來做事。
中國政府的構想,中國人獨特的設計,可能完全沒有辦法融入到對方的設計方案當中。
那么天安門的意義,也將會大打折扣。
所以無論是從安全方面,還是從實際工作開展的方面來考慮,周總理都認為,我們絕對不可以依賴國外的力量來完成任務。
這一次,中國人自己的建筑師,將會被派上用場。
為了安慰大家放寬心,周總理還說:“你們就把這件事當成一項日常的工作來完成,就當練練手也可以,不要把它想成天安門,而是想成你們必須邁過去的一道坎。”
就這樣,總理拍板決定,我們自己獨立完成所有的重建工作。
此外,他還提出了一個特別的要求,所有工作環節必須嚴格保密,不能給民眾造成不必要的猜測。
1969年,在承建團隊反復匯報和修改重建方案之后,毛主席下令,天安門正式動工。
接下來,更加嚴峻的任務在等待著接下命令的北京第五建筑公司。
外國炮彈,浮出水面
1969年12月,工程團隊正式開工,天安門也即將改變一番模樣。
就在施工過程當中,大家還發現了在天安門地底下埋藏了幾十年的秘密。
當時,大家正在按照施工節奏,正常拆解天安門的底座部分,但是在用鐵鍬向下挖掘的過程中,有人發現了異常情況。
按理來說,天安門底座內部應該是建筑材料和泥土,質地不會太過堅硬,但是工人手中的勞動工具,卻碰到了一塊類似于金屬板之類的不明物體。
他們肉眼向下查看,看到的只是一片黑乎乎的東西,不清楚具體的輪廓和模樣,情況有些不對勁,工人們心中都產生了忐忑的情緒。
大家為了一探究竟,還是壯著膽子,拿著工具繼續向下挖,并且不斷擴大挖掘的范圍。
到最后,經過大家的齊心協力,地底下的不明物體露出了真面目,原來,那竟然是一堆沒有發生爆炸的炮彈,并且數量足足有七枚之多。
普普通通老百姓,平時哪里有機會親眼見到炮彈,所以現在乍一見到這群不知來源的東西,大家都嚇得不輕。
大家面面相覷,不知該如何是好。有人撥打了報警電話,聯系專業的部門前來處理此事。
很快,在電話中了解了大致情況的警察,就帶著炮彈專家來到了現場,小心翼翼地將七枚炮彈全部收走。
工人們很快摒除雜念,專心致志地投入手下的工作,但他們心底,總還是沒有解開疑惑。
其實那些見多識廣的專家們,也不知道這幾枚炮彈究竟來自何方。
他們根據炮彈外表的成色和炮彈的具體結構做個大致的推算,猜測這應該是清政府執政晚期誕生的殺傷性武器。
至于它們來自何方,有人注意到了炮彈外殼上寫下的一行英文小字,上面有著“大不列顛”的字樣。
如果專家們猜測不錯的話,這些炮彈應該是英國人的武器,那么按照時間來推測,它們應該是在八國聯軍侵華期間,跟隨英國侵略者一起來到中國的武器。
當時八國聯軍已經闖到了北京城當中,他們往天安門底下埋藏炮彈,意圖破壞中國的地標性建筑,傷害中國人民的性命,這也是正常的事情。
只是不知因為什么原因,這七枚炮彈沒有爆炸,就被永遠地留在了天安門底座當中。
如果不是此次的重建工作,它們或許再也無法見到天日。
當然,這些說法全都是專家基于炮彈的實際情況作出的推測,他們沒有合理的證據能夠證明,炮彈全部來自八國聯軍侵華時期。
但有一點可以肯定,這些來處不明的炮彈都不是我們國產的東西,而是外國的玩意兒。
從它們的身上,我國的軍事專家也能深刻地感知到,在近代時期,中國和西方國家的軍事實力差距究竟有多大。
圖片來源網絡
它們或許可以成為我們的一種激勵,讓我們在軍工現代化的道路上繼續前行。
重建完成,成果顯著
1970年3月,北京第五建筑公司出具報告,匯報建筑工作已經全部完成,請領導驗收工作情況。
這一我們以為不可能獨立完成的艱巨任務,終歸還是靠著我們中國人自己的力量完成,實在是可喜可賀。
周總理看到重建之后的天安門,也表示十分滿意。
工程部分的內容已經結束,接下來需要做的,就是天安門城墻外觀部分的工作了,最重要的一個工作任務,就是懸掛國徽。
周總理特意強調:
“我們的國徽,必須位于天安門城樓的正中間,也必須位于北京城的中軸線,務必確保正確的位置,絕對不能讓外國人看笑話。”
“正中間”這三個字,聽起來特簡單,做起來可是難上加難。
為了衡量中間的標準,一位名叫姚來泉的工程師,出動了他壓箱底的測量儀器,甚至還把精度更高的地質儀器都搬了出來。
他完全能夠明白周總理的要求,因為國徽代表著中國的形象,必須正,不能偏。
所有工作,他全程監督跟進,有時候還會自己親自上手,哪怕是有一絲一毫的偏差,他也會告訴大家,必須重新來過。
在這種一絲不茍的精神指導之下,用了三個多小時,姚來泉和他的同事們順利完成了國徽的懸掛工作,交出了一份讓周總理滿意的答卷。
除了國徽之外,天安門城樓還需要懸掛毛主席的畫像,而這同樣也是一項大工程。
毛主席是中國的最高領導人,與他有關的細節,可一定不能馬虎。
打起所有的精神,大家謹慎地確保每一處細節的合格。
1970年的天安門,比1969年的天安門更高,更宏大,更穩定,也更安全,毛主席站在城樓之上,會給圍觀的老百姓帶來更加威嚴和莊重的感受,這非常重要。
重建工作圓滿完成,保密工作做得也十分到位,從頭到尾,北京城中的老百姓都不知道,我們的天安門已經是今非昔比。
天安門外的國徽,專業的工作人員會定期清潔維護,毛主席的畫像,也會被定期更新。
有喜歡挑事的外國媒體曾經詢問過鄧公,我們國家什么時候會改變天安門城樓外面的裝飾。
他的潛臺詞就是,我們什么時候會把毛主席的畫像取下來,對此,鄧公的回應是,我們永遠也不會改
天安門對我們有亙古不變的意義,毛主席對我們同樣意義重大,他們都是一個國家的象征,都是我們民族精神的具象化體現。
如今我們走到天安門外,還能看到完好無損的建筑,承載著百年的歷史,向我們展示著民族文化的力量。
我們也能看到毛主席的畫像,在太陽下熠熠生輝。
中國的文化脈絡從未斷絕,中國的精神也從未消失,中國人永遠愛著中國,一如每一個人愛著自己的母親。
而天安門,經過重建和更新的天安門,一直以來都記錄著我們最純粹的感情。
結語:
1969年,我們依靠自己的力量,開啟了對天安門的重建工作,施工過程中,7枚來自外國的炮彈,成了一場意外的插曲。
幾個月之后,重建工作圓滿完成,中國工匠又一次用實際行動證明,我們擁有相當強大的基礎建設能力,并能持續建設祖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