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張子怡
編輯 | 袁斯來
關稅的最新變化對出海行業而言,無疑是天大的好消息。
目前,美國和中國已達成協議,暫時取消了4月份以來相互加征的大部分關稅。美國同意將針對大部分中國商品加征的基本關稅從145%下調至30%。
當然,沒人能預測特朗普的下一步動作,但至少所有人都可以喘口氣。
很多行業的創業者經歷了悲喜交加的一個月。
特朗普145%的關稅落地時,Ebike公司Velotric的創始人張曦還在美國,他們從創業開始就主攻這一市場。那一天,妻子顯得很焦慮。她催張曦趕緊回深圳,因為自己收到20多條信息,都在問:Velotric是不是要倒閉了?
“過去兩年都講不出海就出局,現在是出海也出局。”后來,張曦在光點投資的分享會上感嘆。
從中國硬件跨出國門的那一天起,公司們鐘愛的市場就是歐洲和美國。太多昂貴而新鮮的品類,只能在成熟的歐美市場尋找扎根的土地,國內用戶很少聽說的Ebike算是代表性的一類。歐洲和美國市場多少有些相似性,中國硬件公司早已習慣隔著大西洋,嫻熟地騰挪。
以Ebike為例,過去兩年,歐洲Ebike增速早已停滯、甚至出現下滑,滲透率還很低的美國理所應當成了下一個開拓地。
這場關稅一度打亂了整個Ebike行業的方向。
今年年初,Ebike公司特宙斯朝美國發了兩條柜、準備開辟美國市場。就在準備定價及預售的階段,特朗普宣布要上漲關稅。他們暫緩了售賣計劃,準備先觀望關稅政策走勢及行業動向再決定開售計劃。
即便如此,中國Ebike公司沒有退縮的選項。
Ebike所面向的市場十分確定:海外市場且需是發達國家。畢竟,和傳統自行車相比,一臺Ebike造價并不便宜,售價覆蓋200至5000美金。也只有騎行文化盛行的地區,能供養Ebike這種產品。除了歐洲,只有美國。
在Ebike創業公司Urtopia的辦公室里,常年擺放著數十臺Ebike。創始人張波情緒高昂地介紹著這些新車,它們今年都將持續銷往美國。
過去專做歐洲市場的Urtopia,今年計劃大幅拓展美國市場、市占率進入前三。無論關稅上漲多少,他們都不會放棄美國——即便初期會付出慘痛的虧損。
當歐洲顯出疲態時,美國是中國Ebike公司的退路。它有著旺盛的消費力、規范的營商環境,又不似歐洲分散。更重要的是,中國廠商尚未在這里殺成紅海。
但現在,中國Ebike公司不得不刀尖上行走。要么在已經進入存量市場的歐洲繼續內斗,要么承受美國市場的大起大落——這種波動可能迅速拖垮一家創業公司。中國Ebike廠商還沒來得及長大,就被迫卷入洗牌中。
在特朗普上漲關稅的當日,張曦給團隊發了封信,大意是:對于立足全球化的企業而言,這或許不是壞事,大量的賣貨企業會被出清,有品牌力的企業會留下來......
他們不得不逼迫自己做好準備,哪怕此時看到回轉空間,也沒人敢真正放松。
01 放棄美國市場?
4月,特宙斯創始人郭東盛剛從歐洲回來,在匈牙利他參加了新能源產業的活動,活動上的話題焦點仍是關稅,樂觀與悲觀的氣氛于現場交織,歐洲的確定性和美國的不確定在當下對照強烈。
“我們之前是看不上美國市場的,它到現在為止的體量僅在15億美金左右,歐洲Ebike市場在2022年已經到200億美金上下了。過去,美國市場在我們看來真的很小,發展的也不是很健康。”張波告訴硬氪。
走向歐洲曾是中國Ebike廠商一致的選擇。
歐洲騎行文化風行多年,西歐不少國家的城市道路,在規劃之初預留了合理的騎行空間。騎行既是歐洲人的生活方式,也是日常習慣。
歐洲曾是全球Ebike市場增長最快的地區之一,2016至2021年,歐洲Ebike出貨量由167萬輛增長至500萬輛,到2022年,歐洲出貨量達到700萬臺。
市場研究機構Data Bridge統計的數據顯示,2023年歐洲Ebike市場規模為46億美元,相較而言,2023年北美(包含美國、墨西哥、加拿大)Ebike市場規模只有32.4億美元。
“德國單個國家的(Ebike)市場是美國的三倍,幾乎人手一輛自行車,滲透率高達100%,2021年我們開始做Urtopia的時候,初衷就是想選擇最牛逼的市場做一個中高端品牌。”張波表示。
特宙斯同樣在歐洲與美國之間選擇前者,“歐洲市場門檻比較高,而且對騎行文化理解更深刻,如果能夠在歐洲市場打通全球供應鏈、品牌運營,本地化運營后反過來做美國市場會更有優勢。”郭東盛表示。
(圖源/特宙斯Ebike)
直到2024年,情況發生變化,兩家Ebike廠商不約而同的轉向美國市場。原因很簡單:歐洲整體經濟開始下行。
張波最明確的感知是,去年他拜訪慕尼黑的客戶,發現客戶家門口堆了不少木頭,“我以為這是他的生活情調,結果他說是為了省取暖費,上山自己砍柴的,我的天。”
Ebike這種非必須消費品和經濟景氣程度直接相關。自2024年3月開始,張波發現:歐洲幾乎每個月都百年級別的品牌宣布破產,不少歐洲本土Ebike企業開始清倉,市場逐漸出現雪崩效應。
另一個明確的信號是,去年他看到零售市場出現不少價格低于3000歐元的博世中置電機。“博世是不會給電機降價的,市場上的低價電機的出現是因為瀕臨破產的Ebike企業在出清。”
數據也能佐證這一點。歐洲統計局(Eurostat)最新公布的歐盟電動自行車進口數據顯示,Ebike進口量已降至64.2萬輛,與去年同期相比減少了27%,甚至跌破了2019年疫情前的水平。進口額跌幅更大,同比減少了33%。
回看美國市場,市場研究機構Circana統計的數據顯示,從2019年至2023年,Ebike貢獻了美國自行車行業銷售額增長的63%,并在2023年占據整個市場銷售額的20%。
增速可觀的同時,美國市場亦在快速增長。Statista數據顯示,預計美國Ebike市場收入在2025年將達到21.7億美元,2025-2029年的年復合增長率為13.06%。
在郭東盛看來,美國消費者經歷過去幾年的市場教育,市場相關政策的收緊,對Ebike的理解變得更深刻,“有些用戶在騎行過一些便宜的產品,發現可能各方面體驗沒那么好,現在也會愿意購買更有品質的產品。”
Urtopia的體感更直接:將市場重點布局到美國后,即便是今年Q1淡季,其營收相較過去兩年已經翻了近三倍。
(圖源/urtopia)
當歐洲已經沒什么新故事后,沒有Ebike企業愿意主動放棄美國市場。
02 美國市場成本優勢的不確定性
除了市場本身的增速,中國廠商轉向美國,也是基于稅費相對歐洲更低。
慣于做歐洲市場的Ebike廠商面對本次美國大幅上漲的關稅,情緒顯得較為平靜。
高關稅對他們而言,早已是家常便飯。
歐盟常年對中國電動自行車征收反傾銷稅和反補貼稅,稅率范圍在9.9%-70.1%,且這一政策已延長至2030年。
有Ebike行業人士告訴硬氪,對于歐盟高昂的關稅成本,業內已經有三種成熟的應對策略。第一種,走“雙清包稅”,產品采用低申報價過海關,具體交由貨代公司處理;第二種,進入歐洲白名單企業體系中,這類企業生產的Ebike只需繳納30%左右的反傾銷和反補貼稅;第三種是在海外生產,一類是所有零部件由中國發往歐洲,在歐洲工廠僅進行組裝,可以避免進出口申報;另一類是在中國和越南同時采購零部件,在越南完成最終組裝獲得原產地證,發往歐盟時也能降低關稅成本。
上述人士也認為,這三種方法都不具備可持續性,歐盟之所以對中國征收高昂的反傾銷稅和反補貼稅,旨在保護其本土企業發展的同時,也希望Ebike廠商將產業鏈上游的環節放在歐洲生產。“現階段,Ebike在歐洲本土純組裝沒有問題,但想要長期更好、更穩定的做歐洲市場,零部件生產的部分確實要考慮搬到歐洲。”
今年年初,中國電機廠商大川電機宣布在葡萄牙設立電機生產基地。
“上游電機廠商去歐洲設廠,其實就是為了以后讓下游的整車品牌采購電機的時候,能夠是在當地采購。”行業人士告訴硬氪。
在這點上,歐盟的征收反傾銷稅和反補貼稅的目的跟美國現下所呼吁的“制造業回流”有著共通的底層邏輯。
(圖源/urtopia)
在特朗普上臺之前,美國對中國Ebike沒有特別針對性的高關稅政策,通常按照正常的進口關稅稅率征收。這曾是中國Ebike廠商做美國市場的優勢。
特宙斯做美國市場定價策略時,初期計劃車輛售價跟歐洲同價,但在美國市場進行較大的折扣活動。
美國最大的優勢是,沒有歐盟的反傾銷稅和VAT增值稅,這兩個稅費使得成品交付的成本就占歐洲售價的50%。所以,特宙斯原計劃美國也定價2899美金,給予較大折扣。加上美國的交付成本比歐盟少近1000美金,能賺不少錢。
但是美國關稅暴漲時,和歐洲反傾銷稅和VAT幾乎持平,促銷活動顯然無法持續。
在郭東盛看來,美國關稅的好處是按照商品的成本價上調關稅,整體交付的成本仍然比歐洲稍低一點。
當然,美國對華關稅仍是不確定的,特宙斯決定觀望出海頭部企業,以及其他Ebike廠商是否有明確的漲價態勢,再決定進軍美國市場的定價策略。
03 低端Ebike或被洗牌
多名行業人士都認為,美國Ebike企業魚龍混雜,低價競爭、內卷嚴重。
一旦關稅大幅上漲,受傷最深的可能是亞馬遜上大量的中低端Ebike賣家。
有位售賣499到1500美金價格段的亞馬遜賣家給硬氪算了一筆賬:Ebike的拿貨成本最少在1500元到1800元左右,亞馬遜抽傭15%,單臺車輛的物流成本在200到300元,還有10%到20%的推廣成本,以及退貨成本,Ebike在美國要做UL認證,每個SKU認證費用30萬元起步。
“目前我499美金的這款車型基本不賺錢,市面上還有售價更低的產品,我都不知道他們怎么賺錢的?”該位賣家告訴硬氪。關稅上漲后,他會放棄利潤不好的車型,并且漲價。
除了關稅問題,美國市場本身已在收緊對Ebike的認證要求。亞馬遜對UL認證的監控力度加強。
有Ebike行業人士告訴硬氪,美國Ebike的市場其實有很多漏洞,有些Ebike的認證都是是找國內的機構去認證報告,“給錢就能出,費用很便宜,甚至有的甚至會PS認證報告。”
其實關稅增加前,美國市場門檻已經在提高。有Ebike廠商表示,年初不少亞馬遜平臺的Ebike都在瘋狂打折清倉,預計出清掉一批Ebike商家后,美國市場會更正規。
張波對美國市場未來的信心,有一部分即來自于市場對低端Ebike玩家的淘汰,有品牌力的玩家在未來會有更大的機會。“做(百元級)Ebike的亞馬遜大賣肯定會出清一波的。”
中國廠商密集參與到Ebike行業的時間并不久,疫情期間才迅速起量。Ebike所需的三電系統直接受益于中國新能源汽車的發展,加之中國是全球最大自行車出口國,產業鏈最完善,可以說,中國廠商在這個行業有無可比擬的優勢。
過去兩三年中,投身到Ebike賽道的中國企業如雨后春筍般冒頭,大到大疆、愛瑪,小到亞馬遜上的白牌跨境電商賣家,以及創業公司。
中國Ebike行業依靠廉價的勞動力和龐大的產業鏈,迅速占領市場。他們吃到了監管不嚴格的紅利,也在全球化的浪潮中游刃有余。但現在,國家與國家之間的博弈加劇,空隙越來越狹窄。生存的機會只會屬于少數公司:他們有供應鏈優勢,有品牌,有研發,靠著這些壁壘,去承受地緣政治動蕩的考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