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意的故事,正在 OCT-LOFT 持續生長下去。
撰文丨銳裘
編輯丨Sandie
這里似乎有一種魔力,一旦“駐”進來后,就會有更多想法迸發和落地。內容如同植物一樣,一點點“長”出來,形成一片“創意森林”。表面看似自然生長,但實際上,有一雙溫柔而堅定的手,托著這片森林悄然成形。
最近幾次去深圳,我都只住在華僑城創意文化園 OCT-LOFT 里。
表面理由當然是它的“地段優勢”——深圳這座城市是東西向延展,OCT-LOFT 所在的南山區,正好是全城的“中段”,去哪都方便;園區里的酒店也價格公道、環境安靜。
但更深層的原因是,這個地方實在太舒適了。園區里遍布風格各異的咖啡館、餐廳、書店和工作室,仿佛生活在一個自然生成的社區中。
最近再次來到 OCT-LOFT,是因為 TOPYS 的創始人老黃,和農畉、山池的主理人 Venco 共同策劃的新空間項目—— SMOO MARKET 和 mindpark 創意公園啟幕,這兩處新空間,延續了園區一貫的“日常氣質”:一邊是聚焦文化的 mindpark 創意公園,一邊是體現自然慢生活的 SMOO MARKET,兩者分別位于南區的 E5 棟和 F3 棟,加上利用街區空間及內容的串聯,便有了“53 街區”這個項目聯合指代詞。而在它們出現前,TOPYS 已是園區八年“園駐民”,山池也于兩年前在園區開出大店。
我們要講的故事,就從這雙“無形之手”開始。
清晨醒來步行買咖啡,白天可散步去開會,晚上去已經開了十多年的爵士酒吧聽音樂、喝酒,結束一天。
一個有“生活感”的園區如何養成?
大多數人對“創意產業園區”的印象,還停留在工業廠房、圍墻、景觀打卡點上,印象頗為單一,但 OCT-LOFT 似乎不是這么一回事。
由深南大道進入華僑城片區,寬闊的主路逐漸縮成一條條縱橫交錯的小街道,兩旁綠樹成蔭,仿佛能隔絕深圳的匆忙與燥熱,讓你自然而然慢下來。
這里沒有圍欄,街道隨意穿行,墻面上是隨處可見的創意涂鴉,地面則是磚瓦、水泥等混搭材質,每家每戶都有自己精心打理的綠植和擺設,生機盎然;過去工廠遺留下的大鐵柱,如今變成了人人可張貼的“海報柱”,既是活動信息窗口,也成了城市生活的一部分,更是一道為人津津樂道的文化景觀。
園區的日常
“海報柱”既是園區布告牌,也承載一種文化介質
更打動人的是一種“熟人氛圍”:在園區里漫步,總會碰見相識的人,停下來聊幾句,談創意、談生活,一切都自然而然。
TOPYS 創始人老黃回憶剛搬入園區時這么描述道:
“朋友們最常做的事就是帶我到處‘串門’。每次閑逛都是一次社交,慢慢就認識了很多新朋友,特別有社區感。”
往后的八年里,TOPYS 在園區內度過了這家公司重要的階段時刻,例如 MINDPARK 創意大會的舉行,后來老黃與 Venco 攜手創辦了 slowdown 工作室,再后來有了 SMOO MARKET 和 mindpark 創意公園的聯合項目。園區見證了一個創意團隊從成長到成熟、再到往外延伸的全過程。
類似故事還有很多:有人從產業辦公人士變成品牌主理人,有人從門店經營者變成活動策劃人,有人把生活與興趣都安在了園區里。對他們來說,這里不是產業園,而是生活的延伸。當然,這種“自在”,不是完全自發生成,而是源于早期規劃與長期運營。
2004 年,華僑城決定將原有的舊工業區轉型為創意園區,團隊沒有把重點放在“功能”上,而是反復推敲一個核心問題:如何在城市的生活節奏與創意產業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最終他們選擇了“最小介入”的方案:盡量保留廠房原貌,盡可能留白不過度精修,通過公共空間串聯出可漫步、可停留的街區氛圍,尊重空間本身的混搭、質樸與自由。
在運營上,華僑城并沒有用傳統的招商邏輯,而是試圖在“找對的人”上下功夫,篩選出有創造力、愿意真正扎根于此、共同構建生活的人。這批人后來有了一個有趣的稱呼:“園駐民”,也正是這批“園駐民”構成了園區最有溫度的肌理。
近年,園區開設“LOFT 不提案”等小型社群活動,鼓勵更多交流共創
氛圍不是一次設計就能完成,它需要空間尺度感、運營判斷力與時間沉淀。在 OCT-LOFT,生活方式不是被“造”出來的,而是在被容納、被尊重的土壤里慢慢生長。
從生活中“長”出的創意與品牌
當一個地方足夠生活化,創意的發生也就水到渠成。
在 OCT-LOFT,創意從來不是被“策劃”出來的,而更像是生活中的副產品:生活節奏引發協作,信任激發創意,而園區恰好能接住這些從日常中生長出來的靈感和行動。
比如舊天堂書店的老板涂飛,大家更喜歡叫他“阿飛”。2007 年,他把書店從華強北搬來這里,后來竟慢慢演化出多元形態——既是書店,還是唱片店、演出場地,儼然成為頗有客廳氣質的社區文化接口。
舊天堂書店
“園區住著一群人,只要這群人心有靈犀,就能做出很多事。”
阿飛這句話,道盡了 OCT-LOFT 創意生態的底色——它并非一成不變、結構單一,而是生活本身,信任、熟悉、自由流動。
阿飛在園區的創意實踐不止于空間經營,從音樂出發,阿飛與園區運營方共同策劃、發起了OCT-LOFT 國際爵士音樂節、明天音樂節這兩個音樂節 IP,前者創辦于 2011 年,播種了爵士氛圍;后者自 2014 年持續舉辦,提供先鋒前衛音樂風格體驗,今年 5 月 16 日即將迎來第九屆。
2024 年第八屆明天音樂節演出現場
而另一種跨界的創意激發,則發生在一次大型的社群協作事件中。
2023 年初,一場“群體共創”—— 1/100《回南天》群體海報創作邀請展在園區發生。它源于一部深圳本土的獨立電影《回南天》,導演高鳴邀請進駐園區多年的設計師杜峰松擔任策展人,將電影平均切分為 100 個一分鐘片段,邀請 100 位平面設計師,為每一分鐘設計一張“轉譯”海報。
展覽最終在園區北區的 C2 空間落地,100 張燈箱海報依片段順序依次呈現,觀眾在燈箱之間穿行,如同步入一場流動的電影情緒。
? 1/100《回南天》群體海報創作邀請展
對于園區來說,它的出現是在周末時段對公共戶外空間的靈活利用,彌補了園區因臨街商業體量有限的短板,讓這個產業辦公占多的園區,在非工作日外擁有了新的客流引力點,并在長期的運營中,引領一種新的文化消費方式融入城市生活。
有意思的是,高鳴在做導演前也是一名設計師,也曾是 OCT-LOFT 的“園駐民”,也許把這樣需要信任、認同、創意共鳴的活動落在一個他熟悉的社區,是一件順其自然的事情。創作者之間彼此熟識、認同,空間賦予他們足夠自由,而園區本身提供的是一個柔軟、溫和、不干涉的支持。
當然,身處深圳這座講求效率與成果的城市,對創意人和 OCT-LOFT 都需要直面一個現實:如何讓創意轉化為可持續的生意?
“T 街創意市集”提供了一種思路:推崇個性化創作,鼓勵創新創業,使創意商品化。這個由園區主導的街區型市集 IP 創辦于 2008 年,至今已堅持 17 年,自 2015 年起每月舉辦兩期。
T 街創意市集
而對于年輕設計師、創意人、手工藝愛好者來說,它是一個提供創作交流和交易的平臺型活動,但深層次的,它更像是一個扁平的創意孵化平臺,縮短創作生產和銷售終端的距離,將有品質的創意產品直接推向消費者,這 17 年來,扶持并見證走出了許多獨立設計師品牌,也有文創商業連鎖經營者。
比如,精油品牌“Dr.Wong”,當年的第一塊手工皂,便是在 T 街賣出去的,后來品牌選擇在園區開第一家店,創始人馬玉萍打趣說品牌是“應市集而生”的,每個新員工,都要先去T街擺攤,學會與顧客面對面溝通。如今,Dr.Wong 已是一個全國性的成熟品牌,但依然在園區里發展、迭代,今年在園區還有擴店計劃,即將打造品牌唯一旗艦店。
Dr.wong 店員攤主與消費者交流
還有原創服裝品牌“吃茶去”,創始人廖偉至今還記得第一次擺攤的興奮:在 T 街,他們不僅遇到了對的客人,還認識了一幫志同道合的朋友,后來,“吃茶去”也選擇進駐園區開設自己的工作室,待品牌和時機成熟后有了正式的臨街門店。
還有更多創意品牌從這里起步。對這些品牌主理人來說,T 街不僅是一次次交易的落腳點,更是與同行、客群交流獲取產品更新靈感的聚點,以及品牌精神和理念、社群成長的起點。
2025 年 2-5 月舉辦的 T 街創意市集
在華僑城的文化敘事里,這些創意的發生并不神秘,但卻分外重要,它們是無數個日常時刻的堆疊,是攤位間的一次次交流,是一張張海報的覆蓋,是創意人和運營方之間信任與共振的實驗成果。
背后依然是那雙溫柔堅定的手,以一種持續、克制、放養的姿態,托起了整個自由生長的創意生態。
老地方,長出新日常
正因有足夠生活化的創意生態為基底,讓 OCT-LOFT 不斷生長,不斷延展,空間也在悄然變化之中,順理成章展開。
在“53 街區”項目落地之前,OCT-LOFT 就捕捉到了消費需求的變化,從南區開始對空間及商業內容進行了由點及面的調整煥新。例如紅磚廣場,這里曾是餐飲外擺區,也曾作為社區公共空間放置過公共藝術裝置,如今這片小廣場空間進一步打開,開放給不同類型的活動,成為人們閑逛、游樂、偶遇的社區生活發生地。
2024 年 1 月,南區落成的“深圳墻”迅速成為城市熱門打卡地標,它既是一塊藝術幕布,也是一面承載生活日常的社區布景墻——人人皆可參與、停留的創意日常。
深圳墻
同年 7 月,北區的快閃共創空間 LOFT can 亮相,先后落地了小眾香水群像展、藝術市集、設計展等,不拘泥于展覽類別和呈現方式,為盡可能多的年輕主理人與創作者提供低門檻實驗場,釋放更多“輕內容”。
LOFT can 坐落于 OCT-LOFT 北區核心步道旁
“53 街區”所在的南區 F3 棟和 E5 棟原本是互為獨立的廠房改造空間,如今被重新打開、通過內容串聯,打造為一個同時具有空間界面和社群機制的“小型創意街區”。與其說它是一個項目,不如說它更像是一個“創意日常提案的集合”。
而頗為巧合的,如今 SMOO MARKET 的位置就在“深圳墻”正對面,它們的先后落成,也為這塊區域注入了一種順應日常的新生。
53 街區
面向“深圳墻”的 F3 棟是 SMOO MARKET,放入了餐廳、創意商店、集市、展廳等內容。集市部分,七月柿茶飲、林阿婆手工麻糍、“一日之間”自然酒館、“氣量”涼茶鋪……每一家都通過輕改造獲得了正式的落腳點,成為內容從“攤位”走向“主理”的示范。每一家店鋪都帶著一種微型日常社區的氣質:小而親密,輕盈而真實。
SMOO MARKET 空間內
向南穿過口袋公園抵達 E5 棟,mindpark 創意公園正位于其西側。這是一個將書店、酒館、創意辦公、俱樂部首店與社群活動融為一體的“創意生活策展場”。它不再以“工作”或“展示”為主導,而是基于真實生活節奏中的協作提案:講座、讀書會、Workshop、餐桌社交,都是這里的基本單位。
mindpark 創意公園
從老黃作為“園駐民”的長期耕耘和延伸創意版圖,到 Venco 先以山池落子園區后介入更多空間內容共創,再到如今“53 街區”打通日常生活與創意內容之間的邊界——我們看到的,是一整套“由人出發”的空間生成方式,也是一種生態不斷生長的自然結果。
目前他們以短周期等友好合作機制,吸引更多年輕品牌及創意人以更輕盈的方式加入、試錯、共創,讓生態系統保持活力與更新。“53 街區”的亮相,也讓整個 OCT-LOFT 南區在創意商業、創意辦公、新消費場景之間相互鏈接、相互促進的循環體系進一步鮮明。
如今,OCT-LOFT 的空間與內容更新仍在繼續,接下來北區將發生更多空間上的變化,包括日本頂級戶外品牌 Snowpeak 即將開業,這塊老地方,仍然持續生長,供園區內外的新品牌、新社群自由生長。
明年,華僑城創意文化園將迎來它的 20 歲生日。
實際上近 5000 字的文章僅僅只能展示它的部分切面。園區內的真實生活,過往的故事,遠比文章精彩,只有身處其中,才能深切理解它的與眾不同。
我認為 OCT-LOFT 的魅力,已經超出“創意文化產業孵化平臺”,也不僅僅是一個非標商業集合體,而是一個由空間、時間和人共同織就的,自由而生動的社區系統。
? 小紅書用戶:元梓
而這背后,是一種長期主義的運營思維,在 2023 年 OCT-LOFT 以文產商融合的屬性歸入華僑城商管體系之后,形成了更為精細化的運營手法。這套系統無法復制,外人也許能模仿它的空間或活動,但卻很難復制這里人與人之間真實的聯結與沉淀。
在創意園品牌刊物《@LOFT》所策劃的 OCT-LOFT 15 周年特刊里,有一句話把我打動,也特別適合作為園區 20 年故事的結語:
“回首花開遍地,低頭腳下有路,抬頭前方無邊。”
對創意而言,永遠都是進行時,而不是完成時。希望 OCT-LOFT 繼續年輕生動、靈感四溢、持續生長——正如深圳這座城市一樣,永遠充滿新的可能性。
只要人還愿意生活在這里,創意的故事,就會持續地發生下去。
* 部分圖源:SMOO MARKET & mindpark 創意公園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