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華僑愛國主義簡史
古代匾額之美,在雕飾、在書法、在詞藻、在內涵,此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美意。而對歷史學人或歷史觀察者來說,匾額還有一大功能——而且是其他歷史物件難以替代的一面——那就是記錄歷史的足跡或特定時代的印記!
下面這塊題寫于民國四年(1915)的【教子愛國】匾,看似普通,年代也不算久遠,但從中卻可回眸20世紀華僑愛國主義的歷史浪潮。
前匾題匾人為福建永春縣知事王震豐,從歷史視角看其人并無顯眼之處,但他的題詞讀之令人感慨萬千:匾文以“教子愛國”四字授予僑商顏淇之母余氏,以為褒獎。
由前匾推之,不難想象:自古以來福建泉州就是盛產華僑之地,在明清二代,幾乎家家戶戶都有人下南洋或前往其他海外之地討生活;而永春作為泉州的下轄縣,華僑數量絕不在少數。進一步推之,由縣官老爺題匾贊頌僑商之母“教子愛國”,顯見在民國初期,華僑群體的愛國主義傾向已漸成風尚。
中國華僑歷史博物館場景
我們先向前追溯,在明清歷史的絕大多數時間(遑論更早)里,封建時期的中國社會并無國籍的概念,閩粵浙魯等省份沿海地區的民眾去往海外討生活,往往不得不選擇在所在國落地生根:因為受明清朝代無國籍管理辦法限制,外出華僑一旦在當地結婚生子,就很難攜家帶口回到國內了;同樣因為無國籍制度,外出華僑對明清封建王朝也難以持續抱有母國情懷。
1909年,搖搖欲墜的大清王朝頒布了《大清國籍條例》,中國人終于在法律層面有了國籍概念和相關管理制度。該條例規定,凡在海外的僑民,只要父系家族中還有中國籍成員——通俗地說就是老家還有人,那么該海外僑民就算是中國人——即便他們在海外已經有了他國國籍。從那以后,海外華僑逐漸興起了愛國的熱情!
短短兩年后,清朝覆滅了。1912年,北洋政府頒發的《中華民國國籍法》,延續了《大清國籍條例》的核心政策。因此,雙重國籍承認辦法,存在于整個民國時期。加之受三民主義革命和新文化運動的影響,身在各國的華僑對中國的未來燃起希望,從而掀起了一陣陣愛國主義浪潮!
南洋華僑老照片
在20世紀初期的歷史語境下敘說海外華僑的愛國主義,絕非空洞的口號之談或無關時代痛癢的政治裝飾。實際上,正是發端于這一時期的華僑愛國風尚,逐漸煉成了一道道華僑報國、救國的鋼鐵洪流,并在某種意義上改變了20世紀中國的歷史走向!
在這戰亂與變革的時期,海外華僑以赤子之心投身于祖國救亡圖存與建設事業,展現了深厚的家國情懷。他們的愛國事跡涵蓋經濟支持、武裝抗爭、教育興國、促進統一等多個維度,成為民族復興的重要力量。
孫中山和海外華僑在一起
以孫中山投身革命為例,他早年的革命經費主要來自于海外華僑和商人捐助,譬如愛國華僑領袖陳嘉庚,早在1911年就籌了五萬元接濟孫中山先生??梢哉f,沒有華僑的資助,就沒有孫中山的三民主義革命。
以實業救國,是20世紀華僑愛國主義的主要呈現方式。1937年抗戰全面爆發后,陳嘉庚領導“南洋華僑籌賑祖國難民總會”(南僑總會),三年內募集善款約4億國幣,并組織華僑認購國債、捐贈藥品、卡車等物資,不計其數。
老照片:南僑總會成立大會
也有很多華僑青年放棄海外生活,回國投身戰場。如廣東臺山籍華僑飛行員黃毓全,在1932年淞滬空戰中擊落數架日機后殉國,成為首位犧牲的空軍烈士;陳瑞鈿在抗戰中擊落8架敵機,三次跳傘生還,被譽為“中華戰鷹”。又如廣東潮州籍華僑楊仰仁、許英等人加入東江抗日游擊隊,多次參與戰斗直至犧牲。凡此種種,不一而足。
毋庸置疑,在20世紀海外華僑愛國史上,陳嘉庚是一個最響亮也最偉大的名字。
陳嘉庚是福建泉州同安縣集美社(今廈門集美)人,他于清光緒十六年(1890)開始下南洋,在新加坡創業、發展壯大,涉足行業含食品、橡膠、金融、航運、報紙等,成為富甲一方的華僑巨賈。
他從來沒有斷絕過跟祖國的聯系,總是把做生意賺來的錢拿回中國做公益:辦教育、資助革命、資助抗日等。他一生六出新加坡,賺到錢就回國辦學——先后創辦集美小學、集美中學、集美大學和廈門大學;每遇資金告急,就出洋新加坡繼續創業、做生意,籌措資金等,然后再接濟國內之所需。
最令人感佩的是陳嘉庚在捐資抗日中的表現:他先后個人出資捐助了100架戰斗機,汽車、坦克等難計其數,總共為抗戰捐獻家產達15億元。此外他作為南洋華僑領袖,號召華僑捐款、通過各種渠道籌措資金助力國內抗戰,貢獻之大,難以估量。他號召組建的3000人運輸隊——史稱“南洋華僑機工隊”,守住了中國西南抗戰交通的生命線。
老照片:南僑機工隊
陳嘉庚本是蔣介石的座上賓,但國民黨政府的腐敗與黑暗,讓他清醒地認識到:中國的希望在延安。他在1940年親身前往延安,那里的所見所聞,促使他義無反顧地把自己的愛國主義熱情,全部投向了中國共產黨。
新中國成立后,陳嘉庚作為最杰出的愛國華僑,受到了黨和政府的極大禮遇。1950年,陳嘉庚結束海外華僑的生活,回國定居,當選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1959年,當選為全國政協副主席。
陳嘉庚的一生足跡,從來沒有偏離過愛國的軌道;為了國家,他散盡家財,數以億萬計。與此同時,他幾十年如一日,過著艱苦樸素的生活,衣服、襪子打滿了補丁,晚年規定自己的伙食費每天僅五角錢。
陳嘉庚是中國近現代歷史上華僑愛國的典范,是全球華人團結的象征。毛主席贊譽陳嘉庚為“華僑旗幟,民族光輝”!此言不謬也。
行文至此,筆者想起了一位活躍于新中國成立前后,21世紀初年仍健在的愛國華僑黃仲咸。這位從泉州南安走出去的印尼華僑,其人生軌跡和愛國哲學,在我看來全然傳承于陳嘉庚。
老照片:青年黃仲咸和妻子
黃仲咸早年出洋印尼創業打拼,涉足行業含農業、航運業、紡織業、造紙業、銀行業、房地產等,攢下億萬身家。其間他幾十年如一日,散盡萬金,在國內資助醫療、教育事業。晚年更是回國定居,專心助學。
其中,我的家鄉福建省武平縣,就在黃仲咸的助學范圍,受過黃仲咸資助的武平學子不在少數。這就是為什么,筆者對黃仲咸這個名字記憶深刻。熱心教育公益,是黃仲咸作為一個華僑,在和平時代的愛國方式。
晚年黃仲咸
說一千道一萬,20世紀海外華僑的愛國主義浪潮,實是不可磨滅的歷史正能量。值此中美關稅戰愈演愈烈、大有經濟脫鉤架勢的當下形勢,愛國華僑的事跡,對于今天身在國內的中國人,以及在海外打拼的華僑同胞,大有啟發意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