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龍元帥自南昌起義成為我軍的創始人,數次拉起隊伍鬧革命,南昌起義失利后,賀龍輾轉返回家鄉,再次利用自己的聲望拉部隊、創建洪湖、湘鄂西等革命根據地,率領著這支部隊一路披荊斬棘,見證了新中國的成立,軍事生涯數十年,賀老總身邊匯聚了眾多優秀人才,其中,有八位可以被稱為賀老總麾下的“四猛”、“四絕”。
“四猛”:賀炳炎、周逸群、段德昌、盧冬生。
賀炳炎將軍孤身突破敵陣的傳奇,在洪湖蘇區傳為美談。1935年瓦屋塘血戰中,這位年僅22歲的師長右臂被炮彈炸碎,在無麻藥的前提下咬毛巾截肢,賀老總為給他爭取手術時間,專門下令部隊堅持多打兩個小時,戰斗沒到膠著狀態,賀老總總是會一聲令下:賀炳炎,上!賀炳炎每次都不負眾望,關向應政委曾評價:“賀炳炎之勇,可抵十萬雄兵”。
周逸群參謀長雖是儒將,卻不失勇猛,在創建湘鄂西根據地時展現出非凡膽略。他首創的“敵來我飛”游擊戰術,使紅二軍團在數十倍敵軍圍剿中巧妙周旋。1930年奇襲監利縣城,周逸群親率突擊隊攀越城墻,在他的身先士卒下,敵軍士氣迅速瓦解。
段德昌是湘鄂西軍民公認的“常勝將軍”,在蘇區有著“有賀不倒,無段不勝”的佳話,“火龍戰術”令白軍聞風喪膽。這位黃埔四期生將傳統火攻與現代游擊戰法結合,在桃花山戰役中火燒敵營三十里,創造以弱勝強的經典戰例,他提出的游擊戰方針,與毛澤東的十六字方針有著異曲同工之妙,率部反圍剿作戰中屢戰屢勝,是賀老總早期最為得力的助手。
盧冬生跟隨陳賡參加革命,短短幾年成長為將才,擅長夜戰,有著“夜老虎”的威名,1934年陳家河夜襲戰中,他率敢死隊摸黑攀崖,僅用兩小時全殲敵軍加強營,抗戰初期,牧童出身的盧冬生被任命為358旅旅長,昔日的主仆二人都成為八路軍的旅長,被傳為一段佳話。
“四絕”:廖漢生、李達、賀慶積、黃新廷。
廖漢生的政工藝術堪稱軍旅一絕。他開創的“戰壕黨課”讓紅軍戰士在硝煙中堅定信仰,發明的“三句半”宣傳形式,將革命道理化作朗朗上口的民謠。桑植整軍期間,他用七天時間將潰散部隊凝聚成鐵軍,被賀龍贊為“政治工作的魔術師”。
李達的博聞強識是一絕,可以說是行走的地理百科全書。在烏蒙山回旋戰中,他僅憑星象定位將部隊帶出絕境,對湘鄂邊陲每處隘口、每條溪流的熟悉程度,令當地山民都自嘆不如。他的“戰場直覺”多次挽救危局,也因他這項本領,李達以參謀長的職務一生輔助過賀龍、劉伯承、彭德懷、徐向前、陳毅等五位元帥,被高度贊譽為“活地圖”。
賀慶積的槍法也是一絕,澧水阻擊戰中,他用三發子彈擊斃敵軍三名機槍手,六百米外狙殺敵酋的記錄至今無人打破。他獨創的“三快射擊法”(發現快、瞄準快、擊發快)培養出三百名特等射手。
黃新廷的“山地戰法”堪稱軍事教科書。這位洪湖漁民出身的將領,將捕魚技巧融入到戰術中,將少時與在大江大湖中穿梭自如的經驗,融入到山地作戰中,在八大公山反圍剿中,指揮部隊如靈猿般穿梭林海,創下月殲敵五千的輝煌戰績,他總結的《山地作戰十八要訣》至今仍是軍校教材。
此外,王震將軍的軍政全能、甘泗淇將軍在政工方面的建樹等,都對賀老總的軍事指揮生涯發揮過積極作用,賀老總麾下這些各擅所長的名將,可以說能比肩其他強大陣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