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927紅軍建軍,到1955年全軍首次授銜,時間跨度近三十年,歷次戰爭中發生很多變故,導致一些早期資歷過人的名將,出現了暫時脫隊的情況。一般來說脫隊會影響個人職務發展和軍銜,比如段蘇權、袁也烈等人,建國后他們都只是少將。但周士第卻是個例外,位列57位開國上將之一,為什么會有這樣的差別呢?
尤其特別的是,段蘇權是因為作戰負傷離隊、袁也烈被捕后還受了嚴刑拷打,這兩人似乎情有可原,歷盡艱難后能歸隊已是萬幸;而周士第則是在南昌起義后信心動搖,主動離開了起義隊伍,這點將軍后來主動承認、并且認錯了。所以周士第的這段經歷,比其他同志更遺憾,情況也更特殊。
之所以周士第在55年,仍然被評為上將,有以下幾點原因。
首先是他的早期貢獻很大。南昌起義時葉挺的11軍是主力之一,該部隊下轄三個師,周士第作為師長執掌了25師,葉挺自兼24師師長,蔡廷鍇是第10師師長。眾所周知葉挺將軍非常遺憾地早逝了,而蔡廷鍇不是我黨黨員。這支元勛部隊的脈絡,需要有延續和紀念,周士第當年在該軍的職務僅次于葉挺,他在南昌起義時的作用也不小,這是歷史事實需要肯定。
第二點原因,周士第脫隊期間的表現,客觀上也說得過去,這點有據可查。1933年將軍歸隊時,主動承認了思想不堅定的錯誤,并且申請組織嚴格審查,他愿意從基層士兵開始,“從頭再來”干革命。周士第的態度非常端正,而經過查實,這6年間周士第一直積極參與反蔣抗日活動,言行確實都很正派,更沒跟反動派勾結,組織決定再次信任周士第。
第三點原因,歸隊后周士第的貢獻也很顯著。到解放戰爭后期,他已經升任第18兵團司令員,接替了徐向前的位置。顯然周士第已經重新成為了人民軍隊的重要指揮員,并且在解放華北、西北、西南的作戰行動中表現出色,他已經完全證明了自己。按照55年授銜原則,正兵團級多數都是上將,甚至不少副兵團級干部都能評上將,周士第的授銜結果很公正。
當然,如果沒有那六年的遺憾經歷,周士第的職級、軍銜或許還要更突出。但其實仔細想想,南昌起義的2萬多人馬,除了朱老總奮力保留下的800余勇士,不是大部分都散失了么?極端艱難的情況下,任誰都要經歷考驗,不應過分苛責。像周士第這樣的同志,只是迷茫過、而不是叛變了,一個能主動回頭的人,還是很值得稱贊的。人生沒那么多完美,這樣的結果已經很圓滿。
本欄目由軍事歷史作家運營,專注于軍情、軍史、戰史、國際關系研究,以專業視角為您還原全貌,帶來精彩細節。作品覆蓋圖文、視頻、音頻領域,歡迎關注以獲得更多精彩文史內容,也歡迎您點贊、評論支持,作者期待您寶貴的意見建議。本文全網同步,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