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是部隊,總會有主力以及偏師的區別,主力部隊通常是承擔主要戰略任務,偏師則承擔掩護或者牽制騷擾的作用。
一般而言,偏師的戰斗力稍微差點,上級對于偏師的要求不高,并沒有寄予厚望,偏師能夠幫主力分攤一些任務,就已經不錯了。
比如《亮劍》中李云龍的部隊,獨立團攻打平安縣城,雖然李云龍說所有部隊都是主攻沒有助攻,但其實這一萬多人還是分主力部隊和偏師的,真正承擔正門攻堅任務的還是李云龍的直系主力部隊二營,因為李云龍也坐鎮正門,二營長就在旁邊,還拿來了意大利炮。
至于另外幾個門,雖然名義上也是主攻,實際上應該是偏師之類的縣大隊、區小隊在打,進展沒有正門的主力那么快。
可見,主力和偏師的戰斗力還是有區別的,但是我軍有三支偏師,最后卻逆襲成為主力部隊。
一、朱德帶領南昌起義的800偏師,最終發展成紅28團
南昌起義失利以后,中央決定率領著大部隊南下,但遭到國民黨軍隊圍追堵截,起義軍傷亡慘重,南昌起義主力部隊有全軍覆沒的風險。于是,中央決定讓朱德和周士第所部一共3000人,作為偏師放置在三河壩擔任阻擊追兵的任務,而主力南下汕頭建立根據地。
最后,三河壩狙擊戰異常慘烈,打到只剩下的800余人,但他們意志堅定,與?毛澤東?領導的秋收起義部隊在井岡山會師,合編為?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紅四軍)?,其中井岡山28團的基底就是這800來人,這是紅軍最能打的一個團,這個團也成為我軍若干主力陸軍集團軍的老根。
可以說,朱德的這800人偏師,原本是不被重視的,某種程度是作為一支掩護起義主力南下的偏師,但就是這支偏師成為了紅軍的絕對主力。而南下的主力,卻因為損失過半,剩余部隊人心渙散,紛紛離隊。
二、紅七軍團作為偏師掩護紅軍主力南下,最后發展成華野一縱
長征,紅軍主力南下,粟裕所在的紅七軍團組成北上抗日先遣隊,讓他們“去做個引子”,以便掩護中央紅軍南下。
可以說,紅七軍團就是偏師性質,到達閩東蘇區,紅七軍團一部分人繼續北去吸引敵人火力,歷經艱難險阻,由粟裕率400余人的余部?成功突圍,成為紅軍挺進師?,成為浙南游擊戰的核心力量;另外一部分傷病人員,大概500來人留在閩東,以紅七軍團留下的傷員馮品泰擔任師長,葉飛擔任政委,成立了閩東獨立師,共有1500余人。
紅七軍團留下的傷員為閩東獨立師的正規化貢獻了巨大的力量,一步步將閩東獨立師鍛造成為一支能征善戰的英雄部隊,最后和粟裕的紅軍挺進師,發展成為華東野戰軍一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十軍,屬于一等一的主力部隊。
三、徐向前的6萬偏師,最終發展成解放軍主力第18兵團
解放戰爭期間,當時解放軍主力部隊,如中原野戰軍、華東野戰軍集中在其他戰場,徐向前在山西指揮的部隊多為地方武裝升級而來,算是偏師。而且還只有6萬人,裝備極差,尤其缺乏重武器,缺少攻堅作戰的經驗,在思想上、組織上、作風上都存在著很大的地方性、散漫性和游擊習氣。
毛主席考慮到徐向前的實際困難,在發起晉中戰役的時候,只要求徐帥的部隊殲敵一至兩個師即可。
可就是這一支偏師,最后消滅閻錫山10萬大軍,在1948年9月的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毛主席聽到徐向前匯報晉中戰役情況時,忍不住贊嘆:“你們還不到六萬人,一個月消滅閻錫山十萬,單是正規軍就搞掉他八個整旅,你說一說,你們那個晉中戰役是怎么打的?”
最后,徐向前的山西地方部隊通過實戰錘煉,從缺乏正規訓練的偏師逐步發展為解放軍主力兵團第18兵團。
縱觀上述三個偏師發展成為主力的例子,除了朱老總、粟裕、徐帥三人過人的軍事能力外,他們堅韌的革命意志也非常重要,即使作為偏師,也絕不以偏師自居,而是竭盡所能,在完成黨給的任務的基礎上,還能錦上添花,最終把自己打成了主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