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已經成為現代人常見的煩惱,也是降低幸福感的原因之一。徹夜難眠、輾轉反側、夜不能寐……這幾個詞一聽就讓人難受——睡不著實在是太折騰人了!
睡不著就是失眠嗎?
說到失眠,很多朋友第一反應可能是“那不就是睡不著嗎”!日常生活中也許這樣理解沒錯。
但是,失眠不是簡單的“睡不著”。
對于成年人來說,真正的失眠需要同時滿足以下3個條件:
- 入睡時間超過30分鐘、整夜醒來≥2次、或比預定時間早醒1小時以上;
- 每周出現3天以上;
- 第二天明顯感到疲勞、注意力下降、情緒煩躁。
如果這種情況持續超過3個月,就是慢性失眠,相當于身體長期處于“待機卻不關機”的危險狀態。
失眠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新加坡貢方堂TCM中醫科丘保潤表示,中醫認為,失眠主要與心、肝、脾、腎等臟腑功能失調有關。
心主神明,心的氣血不足或功能失調,就會影響心神的安寧,引發失眠。比如,過度思考、勞心傷神,會損耗心血,致使心神失養。
肝主疏泄,調暢情志。若情緒長期壓抑,導致肝氣不舒,氣機紊亂,就會化火擾神。同時,肝藏血,肝血不足也會使心神失于濡養,進而引發失眠。
脾胃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脾胃功能失常,不僅會影響氣血生成,導致心神失養,還可能因飲食不節,造成食積胃脘,胃氣不和,進而影響睡眠。
腎藏精,主骨生髓,與腦密切相關。腎精虧虛,不能上奉于心,水火不濟,心腎不交,也會引發失眠。
此外,環境變化、季節更替等外界因素,也可能通過影響人體的陰陽平衡,導致失眠。
中醫怎么調理
中醫將失眠癥稱為“不寐病”。《黃帝內經》中記載:“晝精而夜瞑”,指出睡眠是人們對自然界晝夜變化的生理適應。一天之內,天地陰陽的消長變化,形成了白天陽氣旺盛、夜晚陽氣潛藏的特點。若陰陽失衡,陽盛陰衰,則會導致失眠。
失眠的臨床表現主要包括入睡困難、睡后易醒、醒后難以再次入睡、睡眠不實、時醒時睡或整夜無法入眠。
中醫認為,失眠的病因病機多與勞逸失調、情志異常、飲食不節、脾胃不和以及病后體虛等因素有關。
治療時,應遵循補虛瀉實、調整陰陽的原則,具體治療方法包括內服中藥以及針灸、推拿、耳穴、穴位貼敷、刮痧、功法等外治法,這些方法各有優勢,并可聯合應用。
醫案
患者,男,時年46歲,
初診:5年來經常徹夜不眠。每夜睡1~2小時,疲倦乏力,精神不振,健忘,自汗盜汗,心煩易怒,頭暈,耳鳴。
中醫辨證:陰虛津虧,虛火內擾。
治則:滋陰瀉火,安神定志。
方選知柏地黃湯加減:知母15g,黃柏9g,生地黃20g,丹皮12g,澤瀉15g,百合30g,女貞子15g,旱蓮草15g,白芍15g,麥冬15g,玄參15g,磁石20g,合歡皮20g,夜交藤20g,水煎服。
二診:服藥6劑,癥狀明顯減輕,體力增加。效不更方,繼服12劑,諸癥愈,體力睡眠均正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