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15日,生活在加沙地帶的巴勒斯坦民眾在炮火中迎來第77個"災難日",面對以色列軍隊的轟炸和封鎖,加沙地帶巴勒斯坦人的人道主義困境持續加重,以軍使得加沙民眾流離失所,生活艱苦。
總臺報道員 奧薩馬:在第77個巴勒斯坦"災難日",歷史在重演。但這一次,以色列軍隊使用的是"饑餓戰術",試圖以此迫使民眾向加沙地帶南部遷移,聲稱將在那里分發人道主義援助物資。與此同時,以色列軍方宣布這一計劃后,民眾心頭被巨大的憂慮籠罩,尤其是在這場沖突中,他們已經數次遭遇強行遷徙與苦難。
薩利姆已經78歲,對他而言,每一天的生活都宛如"災難日",只是與父輩相比,這一次,巴勒斯坦人已經無處可去。
加沙老人 薩利姆:70多年前我們家從巴勒斯坦北部一路逃到加沙地帶,如今以色列又一路追殺到加沙,我們仍處在戰爭之中。我們只是可憐的老百姓,我們面對的只有死亡,不僅如此,以色列還從生活物資方面折磨我們,他們關了邊境口岸。沒有面粉、沒有大米、沒有魚、沒有肉,什么都沒有,更不用說人權了。
在加沙城擁擠的難民營里,哈馬德正在煮一家人的晚飯,用了兩個西紅柿和半個土豆。他們一家原本生活在加沙地帶北部,在一年多的時間里,被迫流離失所7次,最終回到了當初出發的地方,卻再也找不到曾經的家園。
流離失所者 哈馬德:我們現在經歷的比1948年的"災難日"還要慘,我們遭遇了屠殺、饑餓和多次流離失所。如今以軍讓我們去加沙城西部,并說那里是安全區,可是現實是,我們在哪里都會遭到襲擊。我們逃到南邊,去了拉法,結果拉法被轟炸。我們逃到汗尤尼斯,汗尤尼斯被轟炸。我們逃到加沙中部,加沙中部被轟炸,最后我們逃回加沙城,結果這里一樣被轟炸?,F實就是,我們始終活在殺戮和流離失所中,走到哪里都會遭襲,死亡無處不在。
巴勒斯坦"災難日" 數十年來苦難依舊
今年的5月15日是巴勒斯坦第77個"災難日"。"災難日"的設立,原本是巴勒斯坦為了紀念在巴以戰爭中的遇難者,讓巴勒斯坦人不要忘記領土被占、有家難回的遭遇。
而如今災難仍在持續,在本輪巴以沖突過程中,居住在加沙地帶的巴勒斯坦人在槍林彈雨中顛沛流離,基本的生存需求時刻面臨著威脅,他們面對的苦難并不比自己的祖輩父輩少。
1947年11月29日,聯合國通過決議,分別建立一個猶太人國家和一個阿拉伯人國家。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宣布建國。次日,也就是5月15日,第一次中東戰爭爆發。戰爭中,大批巴勒斯坦人或為躲避戰爭逃往其他國家,更多的是被以色列當局趕出世代居住的家園,淪為難民。
第一次中東戰爭結束后,以色列占領了聯合國181號決議規定的大部分巴勒斯坦的領土。1949年5月15日,許多巴勒斯坦人開始舉行示威、罷工、升起黑旗以及悼念第一次中東戰爭中遇難者的活動。到了20世紀50年代末,5月15日在阿拉伯世界被稱為巴勒斯坦日,阿拉伯和穆斯林國家的媒體將其稱為國際社會聲援巴勒斯坦的日子。
在1988年的第一次巴勒斯坦大起義期間,巴勒斯坦解放組織聯合巴勒斯坦國民起義指揮部號召被占領土上的巴勒斯坦人將5月15日定為全國哀悼日。1998年,時任巴勒斯坦民族權力機構主席阿拉法特正式宣布每年的5月15日為"災難日"。
多年以來,在美西方國家偏袒以色列的政策下,巴勒斯坦人遲遲無法實現獨立建國的合法民族權利,長期遭受的歷史不公也未得到糾正,兩國方案遲遲無法落實,成了巴以沖突循環往復的癥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