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太平洋戰爭的爆發迫使日軍主力集中應對美軍,在中國戰場,日軍逐漸轉為守勢。為了扭轉在太平洋戰場的劣勢,日本決定采取“以戰養戰”的戰略。這意味著他們需要依賴從中國戰場掠奪的資源,來支持在太平洋戰場的后勤補給。
美軍深知,若想取得太平洋戰爭的勝利,切斷日軍在中國的后勤補給線至關重要。為此,美軍派遣了第14航空隊的部分戰機前往老河口和湖南芷江的機場,與中國空軍并肩作戰,共同打擊日軍的后勤補給線。
日軍在中美聯軍的打壓下已顯得力不從心。他們在中國戰場的兵力已無法支持進一步的侵略行動。為了挽回敗局,日軍拼湊了八九萬的日偽聯軍,向第五戰區發起了春季攻勢。
第五戰區的核心駐地,位于漢水上游的老河口,成為了日軍進攻的重點。老河口的地理環境非常特殊,西南兩側緊鄰漢水,為其提供了天然的水域屏障;城東高聳的牛頭山和城北的馬頭山,更是如守護神般屹立,為其提供了堅實的防御。
圖片來源于網絡
而在城東北的開闊地帶,還建有一個規模不小的飛機場。這樣的地形和交通條件,使得老河口在抗戰時期成為了盟軍轟炸機的重要停靠站。
老河口軍用機場的建設始于1929年。為了這個軍事項目,國民政府動員了超過25萬的軍民參與建設。機場占地廣闊,距離老河口市區僅1.5公里之遙,每當戰機起飛或降落,市區內都能清晰地聽到轟鳴聲。
雖然機場最初是為轟炸機起降而設計的,但后來發現其實際尺寸并不滿足轟炸機的最小起降需求,于是轉型為其他各類戰機的起降基地。
這個機場一旦失去制空權,武漢三鎮的外圍防線將如同活靶子一般,暴露在敵軍的炮火之下。因此,國軍在此布下了重兵防守。
圖片來源于網絡
日軍此次攻勢凌厲,他們從南北兩個方向同時向第五戰區發起猛烈進攻。南線日軍從漢口出發,沿著襄花公路迅速北上,目標直指棗陽。而北線,約4萬的敵軍從許昌傾巢而出,沿著光南公路直撲老河口。
不得不說,日軍選擇的時機恰到好處。當時,第五戰區的司令長官李宗仁剛剛調離,由劉峙接任。而就在日軍發動進攻前夕,原駐老河口的第五戰區司令部及其直屬部隊,以及大部分市民,都已經安全轉移到了西北的均縣、茨河等地。
此時留守在老河口的,僅有45軍125師,總兵力不過八九千人。在如此緊張的防守任務下,他們不得不在牛頭山、馬頭山以及機場等多個關鍵位置分兵駐守。
兵力之緊張,可謂是捉襟見肘。而這一帶的主力部隊此時都被日軍的其他行動所牽制,幾乎無法提供有效的支援。
圖片來源于網絡
隨著日軍對馬頭山發起進攻,戰斗正式打響。守軍雖然奮力抵抗,并有空軍提供協助,但仍難以抵擋日軍的強大攻勢。在兵力和火力均占據絕對優勢的情況下,日軍很快就突破了馬頭山的防線。隨后,牛頭山也相繼失守。
隨著這兩處戰略要地的淪陷,懸于城外的機場也變得岌岌可危。在一次大規模的猛攻之后,機場最終也落入了日軍之手。守軍殘部被迫退入老河口城內,此時距離戰斗打響僅僅過去了兩天時間。
面對城中日漸減少的兵力,汪匣鋒深感焦慮。他清楚,以目前的狀況,125師恐怕只能再堅守三日。就在這時,劉峙的命令傳來:125師必須再死守老河口五天!
這讓汪匣鋒愁得抓耳撓腮,他明白任務的艱巨性,但又不能違抗軍令。就在這時,總部的一封電報為他帶來了一線希望:127師將前來支援。可因為127師在匆忙行軍兩天后,仍被日軍阻擋在了外圍,無法及時趕到戰場。
圖片來源于網絡
日軍并沒有給125師喘息的機會,他們很快發起了第二波猛烈的攻勢。在占領城外的高地后,日軍采取了居高臨下的戰術,同時用大炮對準了我軍防守最為薄弱的北門進行狂轟濫炸。在炮火的掩護下,日軍士兵涌向城內。
我軍并未因此而慌亂。他們利用地形的優勢,以及提前構筑的堅固工事,對敵人進行了有力的反擊。經過一番戰斗,我軍成功地將敵人打退。
在接下來的兩天里,日軍并沒有放棄攻城的企圖。他們集中火力猛轟城門,試圖再次突破我軍的防線。在炮火下,一側的城墻很快就被炸出了兩個缺口。
日軍見狀,立刻涌入了幾十名士兵。我軍迅速截住了敵人的后路,上演了一出“甕中捉鱉”。經過一番激烈的拼殺,進城的敵人全部被我軍殲滅。
圖片來源于網絡
3月31日,日軍發起了全面而瘋狂的攻擊。在戰車的掩護下,他們的步兵迅速攻入城內。在汪匣鋒的指揮下,他們進行了的反擊。在大小街道中,我軍與敵人展開了巷戰,甚至擊毀了敵方3輛戰車。
為了更有效地打擊敵人,汪匣鋒還指揮我軍在房頂、城墻等高處構筑了立體火力網。這使得日軍在攻擊過程中遭受了重大損失,四處逃散。在這場戰斗中,我軍成功地消滅了700多名日軍,并毀掉了5輛坦克。
戰斗結束后,125師還沒來得及休整,就再次收到了上級的命令:守城時間必須延長至13天,川軍戰士們沒有任何怨言。他們堅決服從命令,用自己的血肉之軀筑起了一道防線,誓死守衛老河口。
隨著戰事的升級,日軍調集了多門重型火炮,還特意派來了狙擊部隊,對我軍構成了巨大的威脅。這些狙擊手潛伏在暗處,一次次精準的射擊,使我軍傷亡慘重。
圖片來源于網絡
北城門在敵軍的持續轟擊下也出現了一個缺口,日軍從這個缺口涌入。汪匣鋒帶領著手下的戰士們沖向敵軍,與敵人展開了慘烈的白刃戰。盡管敵軍騎兵旅在初次交鋒中受到了重創,但他們并未就此罷休,很快又調來一個整師接替進攻。
在激烈的戰斗中,125師幾乎被打光,但戰士們的斗志依然高昂。在請示上級后,汪匣鋒決定采取邊打邊退的戰術,以保存有生力量。最終,在彈盡糧絕的情況下,他們不得不撤出了老河口。
雖然老河口最終失守,但125師在兵力嚴重不足、裝備落后的條件下,能夠堅守13天之久,已經是一個了不起的壯舉。他們用自己的血肉之軀筑起了一道堅不可摧的防線,為抗戰勝利付出了巨大的犧牲。
而在這場保衛戰中,我軍還使用了一種秘密武器——黃磷彈。這種由美軍資助的化學武器威力巨大,一旦與空氣接觸就會劇烈燃燒,火焰難以撲滅。
圖片來源于網絡
黃磷彈對敵軍造成了極大的心理震懾和實際傷害,使他們聞風喪膽。在黃磷彈的支援下,我軍曾多次擊退敵軍的進攻,有效地阻止了日軍的侵略步伐。
可黃磷彈雖然對付步兵效果顯著,但在面對敵軍的火炮時卻顯得力不從心。日軍調集了大量火炮對城門和城墻進行持續轟擊,最終摧毀了一段城墻,從而打開了突破口。
1945年4月8日這一天,日軍正式占據了老河口。盡管如此,我軍仍然完成了作戰任務。而在晚間停戰的時候,民眾們紛紛協助我軍補充彈藥糧食、運送傷員等后勤保障工作。這場戰役是我軍的勝利,更是中國人民共同抗擊外敵入侵的偉大勝利。
如今的老河口城依然屹立在這里,以更加靜謐和祥和的姿態注視著來往的人們和船只。但人們永遠不會忘記70多年前在這里爆發的那場激烈戰爭以及數千名中國戰士的英勇犧牲。
圖片來源于網絡
在那場長達十幾天的激戰中,川軍第125師沒有停歇地與日軍血戰了整整13個晝夜,給日軍造成了巨大的傷亡。據統計,共計打死打傷日軍1668人,而我川軍也付出了慘重的代價,傷亡人數高達1600人。
其中營長傷亡三分之二,連長、排長傷亡也達到了半數以上。這些戰士們用自己的生命筑起了一道堅固的防線,阻擋了日寇向西突進的步伐。他們的事跡將永遠銘記在人民心中!他們就是最偉大的英雄人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