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新華社報道,近日,巴基斯坦三軍新聞局聲明,印度無人機持續侵入巴境內,巴方已擊落25架,造成平民傷亡。這場印巴沖突,巴方一系列亮眼表現,扭轉局勢。
從5月7日起,印巴沖突驟然升級。印度率先發起行動,國防部7日凌晨發表新聞公報,證實印度武裝部隊發起代號為“朱砂”的行動,宣稱打擊巴基斯坦和巴控克什米爾地區9個“恐怖分子基礎設施” ,還表示行動“重點突出,有分寸、非升級”,沒把巴基斯坦軍事設施作為目標 。但實際情況是,這次襲擊造成巴基斯坦至少26名平民死亡,46人受傷,多座清真寺被損毀,連兒童都未能幸免。
2019年2月27日,巴基斯坦軍方稱擊落兩架侵入巴領空的印度軍機(資料圖)
面對印度來勢洶洶的攻擊,巴基斯坦迅速反擊,在空戰中打出一場漂亮仗。巴方先是由國防部長阿西夫7日凌晨透露擊落5架印軍戰機,隨后又宣布整個空戰行動擊落8架印軍戰機,并公布具體型號,包括3架陣風戰斗機、1架以色列產蒼鷺武裝無人機、1架美洲虎攻擊機等。要知道,印度的“陣風”戰斗機可是其最昂貴的資產之一,此次被擊落多架,對印度空軍實力和士氣都是重創。
巴軍能取得如此戰果,背后是實實在在的技術與戰術優勢。巴基斯坦空軍的殲 - 10CE搭載霹靂 - 15遠程導彈,射程達200公里,配合監控半徑450公里的ZDK - 03預警機,形成“超視距獵殺”能力。反觀印度,“陣風”雖配備“流星”導彈,但射程僅150公里,老舊的“費爾康”預警機監控半徑只有300公里,根本無法有效監控巴方戰機。從找到的陣風戰機殘骸還能看出,其掛載的“米卡”導彈射程更是只有80公里,在這樣的裝備差距下,空戰局勢可想而知。
5月7日,軍人在巴控克什米爾地區首府穆扎法拉巴德一處遭到空襲的地點查看損失情況(資料圖)
在數據鏈整合方面,巴基斯坦同樣占優。其裝備的6個營紅旗 - 9BE防空系統,攔截距離260公里,與覆蓋70公里的LY - 80中程防空系統,構建起多層次攔截網。而且巴軍通過中巴聯合防空指揮系統,實現預警機、殲 - 10CE與紅旗 - 9BE的實時數據共享,信息傳遞和作戰配合十分流暢。印度這邊就不行了,“陣風”、蘇 - 30MKI與“幻影 - 2000”分屬不同國家制造,數據標準不統一,整合困難重重,作戰時難以形成有效合力。
電子戰網絡攻防上,印軍劣勢明顯。殲 - 10CE配備KLJ - 7A有源相控陣雷達,還搭載最新型號電子吊艙,電子作戰能力強大。印度為蘇 - 30MKI升級的“雪豹”雷達卻仍采用無源相控陣技術,抗干擾能力落后一代,“陣風”戰機雷達系統也明顯落后,升級后性能還沒完全發揮出來。空戰中,印軍在電子戰和網絡對抗上基本被巴軍壓制。
空戰失利還沒完,印度陸軍也跟著“拉胯”。印軍空軍戰敗后,面對巴基斯坦準備使用SH - 15卡車炮對印軍邊防站實施炮擊,印軍士兵直接放棄抵抗,舉起白旗乞求饒命。要知道,以往印度在軍事沖突中很少出現這種情況,這次直接“舉白旗”,足以說明印軍在這場沖突中士氣低落,心理防線已經崩塌。
擊落戰機(資料圖)
印度在這場沖突中表現糟糕,其實早有預兆。美國《國家利益》雜志網站就分析過,印度雖然核武庫比巴基斯坦大,還從多國購買大量軍火,但巴基斯坦軍隊戰斗意志不弱。法國《世界報》也指出,巴基斯坦空軍飛行員多年來在與阿富汗交界地帶執行反恐任務,積累豐富實戰經驗,而印度空軍卻被優秀飛行員不足和模擬訓練設備短缺問題困擾,作戰能力受限。
從戰略層面看,巴基斯坦也更有準備。多年來,巴基斯坦努力加強與多個地區性強國的關系,花費大量時間為可能發生的印巴沖突做準備。印度看似和美國、澳大利亞與日本組建了“四邊機制(QUAD)”,但這個機制軍事意義有限,俄羅斯雖然積極向印度提供武器,可對南亞地區性沖突態度模棱兩可,印度在戰略上沒得到太多實際助力。
這場印巴沖突,巴基斯坦憑借出色的軍事表現,在戰場上占據上風,不管是空戰的輝煌戰果,還是讓印軍陸軍罕見“舉白旗”,都說明巴鐵在這局沖突中實實在在地“贏麻了”。而印度,這場沖突暴露出來的軍事體系問題、士兵素質問題、戰略準備問題,都值得其好好反思。印巴沖突后續走向如何,地區局勢又會怎樣發展,國際社會都在密切關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