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嘟假嘟”“你個老六”“笑鼠了”……近年來,網絡流行語層出不窮,成為互聯網文化的一道獨特景觀。毋庸諱言,網絡熱梗中有讓人耳目一新的成分,也存在著大量的黑話爛梗。作為多元文化的交匯地,網絡空間的語言創新值得關注,但更需警惕其中可能存在的負面影響。
人民網連續推出3篇評論文章聚焦“網絡爛梗”,一起來看↓↓
莫讓低級趣味圍獵青少年
每代人都有屬于自己的網絡社交話語體系,為什么到了今天,不少孩子一張嘴就令家長如此警惕?究其原因,信息交換的節奏加快了,青少年傾向于使用最精悍的表達來換取注意力和回應,以迅速達成社交目的。同時,網絡社交追求以低成本完成情緒交換,使得深度溝通愈發罕見。可以說,一些孩子過度依賴網絡用語,甚至將其作為日常交流的唯一方式,這無疑干擾了他們規范的語言表達。
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的一項調查顯示,69%的受訪者擔心網絡爛梗泛濫影響青少年“好好說話”,亂用詞匯和養成不文明的語言習慣,被認為是主要的影響。這樣的擔憂并不多余——網絡爛梗滿天飛的時代,“失語癥患者”越來越多。語言的表達內涵與外延成反比,詞義越是模糊,使用范圍越大,那些看似百搭的網絡熱梗,實則空洞無物。相比起“失語癥”,夾槍帶棒的黑話爛梗更令人為青少年的健康成長擔憂——那些充滿暴戾氣息的網絡語言,往往有可能會成為滋生極端暴力行為的溫床。
不能“梗”住青少年成長
其實,“網言網語”并不可怕,其中一些反映時代特征的網絡用語經過時間的沉淀以后,也可能進入大眾規范語言的行列。但,黑話爛梗往往語義模糊、用詞不規范,甚至包含低俗、惡意的價值觀念,展現出低俗、粗鄙的語言文化,會對青少年產生不良影響。
規范使用語言并不僅僅是“好好說話”這么簡單。語言是思維的外化,語言方式可以反過來影響思維方式,膚淺、低俗的話語常常阻礙人們深入思考,充滿攻擊性的表達很可能誘發欺凌和暴力等不良行為。
別讓網絡黑話爛梗“梗”住了青少年的成長。學校、家庭、網絡平臺都應攜起手來,引導孩子們認識語言之美。不久前,一名浙江初三女生所寫的作文《舊軌還鄉》在網上爆火。不少網友表示“聽哭了”“句句不提思念,句句都是思念”,可見樸實真摯的語言依然能打動人心,也可見在中小學生中不乏熱愛文字、擅長表達的“高手”。
守護語言的莊重與深度
正確、規范、有序地使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人人皆有義務。穿上網絡“馬甲”,“鍵對鍵”替代“面對面”,就不能好好說話了?網絡自媒體和廣大網友應加強自我約束,不能為博取流量、制造噱頭而犧牲語言的“尊嚴”和“臉面”。網絡社交的確需要一定形式的語言文字作為“貨幣”,黑話爛梗更像是灰黑小圈子跑馬圈地的“壁壘”、拉人入伙的“測試”,顯然無法成為促進交流互動的“橋梁”“紐帶”。
規范網絡語言文字,并不意味著對所有網言網語“一棒子打死”。像“村BA”“松弛感”“硬核”這樣的流行語,之所以能融入主流話語,關鍵就在于它們以生動的意象、創新的表達、詼諧的詞句,贏得了大眾認可和輿論接納。這也充分說明,網絡空間蘊藏豐富可能,是能夠供給優美、生動的高質量語言內容的。疏堵結合、揚棄并舉,高質量的網言網語才能源源不斷涌現出來。
語言規范關乎文化傳承。用什么樣的語言文字,并不僅僅是個人的行為。黑話爛梗不僅容易造成認知困難和交流障礙,而且還會妨礙正常的文化傳承和文化交往。防治黑話爛梗,是塑造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的網絡環境和育人生態的必然要求。
跟著人民日報學寫作↓↓↓
來源:人民網-觀點頻道
本期編輯:李瑞盈(實習)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