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東北發現了大油田。就跟很多古老發明一樣,中國是世界上最早認識并使用石油的國家之一。
早在公元前1世紀,人們已在陜西延長一帶發現了石油,把它盛入容器用來點燈,《漢書· 地理志》稱之為“可燃之水”。北宋沈括在他的《夢溪筆談》一書中,第一次使用了“石油”一詞,宋人用石油制作石燭、墨和用于軍事的“猛火油”。
但進入近代之后,中國人在石油上的運用遠遠落后于西方。1903年,德國人在陜西探得油礦,第二年,清廷籌辦延長石油官廠,鑿出第一口油井。可悲的是,一直到1934年,全中國只有延長這一口井在出油,每天出150斤,聊勝于無。
1939年,地質學家孫健初在甘肅玉門發現油田,到1949年,玉門油田年產原油8萬噸。美國美孚石油公司的地質專家在中國進行了20多年的勘探,最終得出結論,認定中國大陸的地質構造不會有大油田。
20世紀50年代,中國組織多支勘探隊遍走全國尋找油田。
1953年,地質部部長、地質學家李四光提出“新華夏構造體系”,認定在東北的松遼平原和華北平原有可能存在大油田,可是,直到1957年,只探得石油儲量0.56億噸。
在“一五”計劃中,石油工業是唯一沒有完成指標的部門。因為石油缺乏,連北京的公共汽車都不得不燒煤氣,每輛公共汽車上都要背上一個碩大的煤氣包。
1958年,在李四光等人的堅持下,勘探人員在松遼盆地展開重點勘探,1959年9月26日,位于黑龍江省安達縣大同鎮的松基三井突然噴出原油!大油田被發現了。
因為噴油之日非常接近共和國的10年國慶,因此,這塊新發現的油田被命名為“大慶油田”。
大油田被發現后,石油工業部當即從各地抽調了7萬石油工人和轉業軍人會師薩爾,由石油部部長余秋里和副部長康世恩親自率領,展開了一場空前的大會戰。
當時條件之惡劣難以想象,工人睡在簡陋的帳篷、木板房、牛棚、馬廄里,日夜奮戰,無怨無悔。
在這支令人生敬的石油大軍中出現了新中國成立后最著名的工人——“鐵人”王進喜(1923—1970)。
王進喜是玉門油田的一個鉆井隊隊長,他領導鉆井隊創造了月進尺5000米的全國紀錄,成為中國中型鉆機最高標桿單位,被命名為“鋼鐵井隊”。
1959年,他進京參加新中國成立10年大典,接著就奉命率隊趕到東北參與大會戰。很快,他成了新的典型。
據當時的報紙報道:1960年3月25日,王進喜和他的鉆井隊到達薩爾圖車站。
一下車,他一不問吃,二不問住,而是逢人就問三句話:
“我們的鉆機到了沒有, 井位在哪里,這里的最高紀錄是多少?”
他所在的鉆井點在馬家窯,在第一口油井打好之后,王進喜的腿被滾落的鉆桿砸傷,他卻顧不上住院,拄著拐杖纏著繃帶連夜回到井隊,從安裝鉆機到完鉆,他一連7天7夜沒有離開工地,這口井成為大會戰后打出的第一口油井。
王進喜打出的第二口井地處高壓區,打到700多米時突然發生了井噴,強大的高壓液柱沖出井口,一場大事故眼看就要發生。
要壓住井噴,當時唯一的辦法是往泥漿中加水泥和黃土,可是,由于沒有攪拌機,倒進去的水泥沉在泥漿池底,與泥漿無法融和。
就在這時,王進喜扔掉雙拐,縱身跳進泥漿池,用身體攪拌泥漿。在他的帶動下,工友們也紛紛跳進池中。經過三個多小時,井噴被制服,保住了油井和鉆機,王進喜身上卻被堿性很大的泥漿燒起了數十個血泡。
記者寫道:“這是有史以來從未有過的壓井方法。”
因為工作不要命,王進喜被稱為“鐵人”。
在4月29日的誓師大會上,王進喜登上主席臺發言,他高喊:
“石油工人一聲吼,地球也要抖三抖!人活一口氣,拼死干到底,為了把貧油落后‘帽子’摘掉,寧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話音未落,全場吼聲震天。
1960年,大慶產出原油97萬噸。從大會戰開始,大慶逐漸探明了一個含油面積達800多平方公里、地質儲量達22.6億噸的大油田——截至2006年8月,大慶油田探明儲量達到61.3億噸。
到1963年年底,大慶開發建設了146平方公里的油田,3年多時間里開采原油1155萬噸。大慶油田的發現,是中國經濟史上的一個重大事件。它大大增強了中國工業的自主能力。
同時,它也涌現了“鐵人”王進喜這樣的典型人物,并形成了一系列的經驗,成為全中國的國營企業學習的標桿。
其中最出名的是:“三老四嚴”——對待革命事業要當老實人、說老實話、辦老實事,對待工作要有嚴格的要求、嚴密的組織、嚴肅的態度、嚴明的紀律。“四個一樣”——黑天和白天干工作一個樣,壞天氣和好天氣干工作一個樣,領導不在場和領導在場干工作一個樣,沒有人檢查和有人檢查干工作一個樣。
“學兩論”——石油部給每個工人配送了毛澤東所寫的《實踐論》和《矛盾論》,形成日日學習的制度。
石油部長余秋里提出:“毛澤東思想是我們全部工作的指針,‘兩論’是會戰的靈魂。這兩篇文章一定要很好地讀,反復地讀。讀了毛主席的著作,就會感到頭腦清醒,渾身是勁,就有辦法;離開了毛澤東思 想,就什么事情也搞不成。”
職工白天上班時把“兩論”帶在身邊,晚上則集中學習,時人賦詩曰:
“青天一頂星星亮,草原一片篝火紅;人人手里捧毛選,‘兩論’學習方向明。”
大慶的這些做法逐漸被總結和規范為經驗和制度,在全國廣泛推廣。
這些經驗帶有濃烈的意識形態色彩,弘揚集體主義和“只講付出,不求回報”的奉獻精神,充分強調基層工人的勞動主動性,它與之前的“鞍鋼憲法”一起,構成了一套極其富有中國特色的工廠管理制度。
在1963年12月的全國人大二屆四次會議上,周恩來總理宣告:
“我國經濟建設、國防建設和人民生活所需要的石油,不論在數量或者品種方面,基本上都可以自給了!中國人民使用洋油的時代,即將一去不復返了!”
一個有趣的細節是,一直到周恩來對世界宣告“石油自給”的時候,國際上仍然無法判斷這條新聞是真的還是假的。
盡管中國在1960年就開始了石油大會戰,但是,它是在極其保密的狀態下進行的,大慶油田對外的稱呼是“安達農墾總場”。
1964年4月20日,《人民日報》刊登《大慶精神大慶人》的報道,日本媒體才首次確定“中國的大慶油田,確有其事”,但是,他們依然搞不清楚油田究竟在什么地方。
又過了兩年,1966年7月的《中國畫報》上刊登了一組大慶油田的照片,日本人從一張油田工人的服裝衣著上判定,“大慶油田是在冬季為零下30度的北滿,大致在哈爾濱與齊齊哈爾之間”。
他們又從一張煉油廠反應塔的照片上推算出大慶油田的大概規模——日本人從反應塔上的扶手欄桿開始推算,得出反應塔內徑約為5米,據此,他們推斷,大慶煉油廠的加工能力為每日900千升,如以殘留油為原油的30%計算,原油加工能力為每日3000千升,一年以360天計算,年產量為100萬千升。
到10月,日本人又從《人民中國》雜志上找到了王進喜的報道事跡。他們分析道,最早鉆井是在安達東北的北安附近下手的,并且從鉆井設備運輸情況看,離火車站不會太遠。
在事跡中有這樣一個細節,王進喜一到馬家窯看到大片的荒野說:“好大的油田!把石油工業落后的帽子丟到太平洋去。”
于是,日本人從前“滿洲國”地圖上查到“馬家窯是位于黑龍江海倫縣東面的一個小村,在北安鐵路上一個小站東邊十多公里處”。就這樣,日本人終于把大慶的地理位置搞清楚了。
推薦《紅墻大事》
一本超級精彩的書 ——《紅墻大事》。
?這本書以獨特的視角和詳實的史料,帶我們走進那些影響中國歷史進程的重大事件。它猶如一扇時光之窗,讓我們得以窺見歷史風云背后的故事。
在閱讀的過程中,你會被書中生動的描寫和深刻的分析所吸引。作者以嚴謹的態度和細膩的筆觸,展現了一個個鮮活的歷史人物和驚心動魄的歷史瞬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