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過去的3月21日是世界上第一個冰川日,這是2022年聯合國大會共同商討通過決議設立的。
顧名思義,設置這樣一個特殊的日子,是為了提高人們對冰川,尤其是其快速融化消失的認識。
今年,作為第一個世界冰川日,我國的科學界也舉行了一系列活動,而對于川西高原的達古冰川來說,以保護為主旨的第一個冰川日,卻是它告別世人的日子。
再過4年,存在了200多萬年的古老的達古冰川就要從世人的面前徹底消失了。所以,世界冰川日的背后,實際上是人類生存環境的持續惡化。
30年減少了70%
“窗含西嶺千秋雪”,還記得杜甫的這首詩嗎?詩中所說的雪,應該就是杜甫在千年以前看到的達古冰川。
這座冰川位于四川省西部的黑水縣,距離成都280km左右,所以在杜甫生活的年代,由于冰川面積還大規模存在,站在成都就能遠遠眺望冰川白色的穹頂。
但是現在這種情況已經不可能了,距今約200多萬年的古老冰川生命已經進入了正式的倒計時。
達古冰川成型于地球的第四紀冰河時代末期,那個時候地球整體的氣溫偏低,所以世界各地都被厚厚的冰川所覆蓋。
等到氣溫重新回升以后,海拔較低區域的冰川逐漸消融,只留下像達古冰川這樣海拔較高區域的還存在。
很多人可能會說,達古冰川存在了200多萬年的時間,現在要消失,難道不是這么長的時間里逐漸融化的結果嗎?邏輯上可以這樣設想,但現實的情況卻不是。
在上世紀90年代以前,達古冰川的面積很大,最關鍵的是,它是一整條完整的冰川。然而,過去的30多年里,由于氣溫的持續上升,冰川一直在消融,而且已經分裂成為了不同的小川。
根據科學家的持續研究,1991年的時候,達古冰川的面積至少還有1.49平方千米,到了2020年,這一面積已縮小到了0.47平方千米。
面積持續縮小,意味著70%左右的雪山、冰川都消融了,而且還是在30年內的時間里消融的。這從側面就可以說明,過去的30年氣溫確實在一直上升。
原先的一整條冰川分裂成了數個小冰川,其中兩條小冰川已經徹底消失,其余的幾條小冰川也已經走到了生命的盡頭。
從2020年開始,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等一眾科研人員,開始系統研究和觀察達古冰川。
截止到2024年,根據科學家的持續研究和觀測,整個達古冰川的末端后退消失了大約20米。冰川的核心區域消失的情況更加明顯,規模達到了40米到70米。
按照目前消融的速度推算,達古冰川平均每年消融2.5米,冰川的表面積從2021年的秋天到2024年的秋天,至少又減少了40%。
也就是說,這座冰川現在還在持續消融,而且已經不可逆轉,按照這個速度,未來5年的時間,整個達古冰川就將徹底消失。
有什么具體的解決辦法,可以讓冰川不消失,或者是推遲它完全消失的時間嗎?
人造雪可以延長冰川5~10年的壽命
怎么解決冰川消失的問題?唯一的解決方案是人工干預,比如人造雪,或者是人工影響氣候,增加當地的降雪量,從而使得冰川的表面積再次增加,減緩消融的速度。
類似的方案在國外的一些冰川保護上已經在應用,不過由于涉及到巨額的成本投入,被保護的冰川,大多數也都是具有高經濟價值的冰川。
像瑞士一些國家,他們開發冰雪旅游項目,使得冰川所在地的游客數量增加,通過旅游收入來抵消投入的保護成本。
按照近幾年的研究,科學家針對達古冰川提出了幾種可以人工干預的方案,比如通過覆蓋材料減緩夏季消融的速度,可以減緩約34%~50%的冰川消融規模。
再比如,未來 5~10年內進行30天的制雪周期,可以確保達古冰川壽命延長5~10年。如果規模進一步加大,同樣可以再次延長冰川的壽命,20年的時間內,可以是表面冰雪的厚度再增加50米。
假設未來推動上述一系列方案,達古冰川至少可以延續到2060年左右,如果配合旅游業的話,這樣既可以抵消成本,也能帶來經濟回報。
但需要指出的是,采取人工干預的方式,對于投入的電力、水資源、人力等等都有很高的要求,而且成本也相當高昂。
未來會不會采取這種方式,現在還沒有正式確定下來。不過達古冰川的管理機構近年來一直在跟中科院的科學家合作,希望能找到一個切實可行的保護方案。
不管怎么樣,留給達古冰川的時間已經不多了,也就是說,要不要保護它,采用哪些方式保護,必須要在冰川完全消失之前采取行動。
而現在的局面是,不光達古冰川在消失,氣溫持續上升的情況下,世界各地的其他冰川也在以肉眼可見的速度消失。
30年內,750座冰川將消失
位于阿爾卑斯腳下的瑞士也擁有世界上較多的冰川,只是隨著歐洲地區的氣溫越來越高,冰川融化的速度也在加快。
從19世紀至今100多年的時間里,阿爾卑斯冰川的體積縮減了60%。這樣算下來的話,到本世紀中葉,瑞士境內1500座阿爾卑斯冰川至少有一半左右都會徹底消失。
這樣的局面相當嚴酷,說明全球變化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已經到了必須要采取行動的時候。在瑞士,該國的平均氣溫比19世紀之前升高了至少2°C。
如果氣溫繼續上升,等到21世紀結束的時候,瑞士境內的所有冰川也會隨之一起終結。2022年夏天,人們在瑞士一個冰川附近,發現了一架墜毀于上世紀60年代的小型飛機殘骸。
原本這一殘骸是被冰川覆蓋的,但由于冰川的消融,飛機殘骸才顯現出來。如果冰川繼續消失的話,不光是瑞士,世界其他地方的冰川底層,恐怕也會有很多不為人知的東西重見天日。
瑞士的鄰國德國冰川的融化速度也相當極端。按照科學家的預測,如果這樣的氣溫依舊持續下去,未來幾年海拔在3500米以下的冰川都將徹底消失。
南極和北極兩地冰川消融的速度也讓世界瞠目結舌,北極地區變暖的速度甚至是其他地區的兩倍之多。根據芬蘭氣象研究所2022年的研究顯示,過去40多年的時間里,北極地區的變暖速度一直遠遠高于世界其他地區。
東南極冰蓋,它是世界上最大的大陸冰川,位于南極地區,包含了世界上大部分的冰。未來如果人類簽署的《巴黎協定》目標沒有完成,東南極冰蓋將會加速融化。
另外一項在2021年的研究也顯示,全球目前的冰川總數為22萬個,2015~2019短短的四年時間里,冰川消融的總規模就超過了2980億噸,這一規模比2000~2004期間消融的冰雪多了710億噸。
現在誰都能看出來,冰川的消融已經不可逆轉,人類唯一能采取的措施就是想方設法降低其消融的速度。因為冰川消融過快的話,必定會帶來一系列負面影響,甚至是災難。
冰川消融的威脅有哪些?
冰川消融最直接的威脅是抬升海平面,導致一些島國消失,沿海地區也被淹,比如太平洋上一系列的島國。如果冰川持續消融,未來幾十年的時間,其中的一些島嶼都會被淹沒在海水之下。
再比如世界各地的沿海地區,在如今的時代,人類的工業以及高速經濟發展都位于沿海地區的大城市。
上海、香港、紐約、東京等等這些大城市,隨著冰川的持續消融,海平面上升的威脅都會危機。這些城市的安全。
一項研究顯示,到2100年前后,全世界至少有20億人因為海平面上升,不得不從沿海地區被迫遷往內陸,由此帶來的社會劇烈波動難以想象。
冰川的持續消融還會影響到人類的飲水安全。青藏高原地區就像世界上的一座超大型水塔,長江、黃河、雅魯藏布江等多條大河的發源地都來自青藏高原地區,實際上也就是高處的冰川融水。
如果未來冰川消失,這些大河的水流量也會減少。世界其他地方也是如此的情形,這將直接影響數以億計人口的飲水安全。
最嚴重的問題實際上還是對全球整體氣候的影響。冰川大面積存在的時候,可以最大程度的反射太陽光,從而保證地球的溫度不會太高。
但是冰川融化匯聚形成更大規模的海洋后,海水會大大幅度的吸收太陽的熱量,海洋的變暖又會直接影響全球的氣候變化,由此產生的惡劣氣象天氣會越來越多。
很多人還在擔心,冰川的持續消融會釋放出一些未知的遠古病毒,尤其是在南極地區的冰蓋之下,可能埋藏著地球上古老時期的未知物種。
假設讓它們重見天日,由此產生的影響連鎖效應同樣不被人類所知。
結語:人類能扭轉趨勢嗎?
主流的觀點認為,通過環境保護以及限制某些公益活動,可以確保冰川消融的速度減緩。但也有觀點認為,目前地球冰川的消融并非人類活動所致,而是由于地球又開啟了新一輪的氣候大變化。
在幾十億年的時間里,地球的溫度一直在冷熱之間交替發生。地球過去也經歷過冰川期,同樣也經歷過溫暖期,這種大的氣候環境變化,或許并不是人類可以左右的。
如果真的是這種情況,那么人類確實無法改變冰川消融這個巨大的趨勢。但從人類生存的角度去看,如果冰川消融的負面因素很大,對目前的人類來說,盡量采取一些行動減緩消融的速度也是必不可少的。
未來怎么做,關鍵要看各國政府的投入力度有多大。電影《后天》演繹過極端氣候變化下的地球末日景象,人類其實知道未來會變成什么樣,關鍵就要看去不去做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