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五一”假期期間,一位82歲的老年人獨自登上北京市門頭溝區的一座野山,途中不慎摔傷,幸而被救援人員艱難救下,此事引發公眾對老年人出游安全的關注。隨著養老觀念由傳統的“養老”向“享老”轉變,越來越多的老年人渴望親近自然、追求自由,但如何在“說走就走”的灑脫與“毫發無損”的期許之間找尋平衡,是大家必須面對的課題。
高齡老年人獨自攀爬野山,顯然是對身體狀況的盲目自信,而且缺乏對大自然的敬畏之心。即便老年人的身體尚算硬朗,但在復雜地形中的平衡能力、應急判斷能力都不可與年輕時相提并論。摔傷、迷路、突發疾病等情況一旦發生,很可能導致嚴重后果。很多老年人自信于“爬了幾十年的山”,卻忽視了歲月帶來的身體變化。面對大自然的不可控因素,尤其是野山攀登路線這類非正規登山路徑,老年人更需量力而行。
當老年人嘗試危險行為時,家人應是最好的“安全繩”。節假日原本是家庭團聚的時刻,老年人卻選擇獨自登山,是子女疏于照料還是其他原因不得而知。這背后可能是子女忙于工作,也可能是老年人不愿打擾兒女,試圖用這種方式證明自己可以“生活自理”。不論動機如何,這種“自我放逐式”的出行選擇,恰恰體現出有些老年人在節日期間的孤獨感。
現代科技產品應為老年人出游筑起一道安全防線。此次事件提醒我們,應鼓勵老年人主動使用智能設備,并普及適老化產品,如帶有定位和緊急呼叫功能的手環、智能手表等。全社會應共同努力,提升智能設備與老年人的適配程度,或可大幅提升他們的自救能力。
透過此次事件,筆者另有一番“題外話”。與城市內的景區、公園不同,城市邊緣或無人管理的野山處于監管盲區,往往沒有警示標牌,缺乏安全防護措施,甚至連基本的通行道路都未修建。該事件中,老年人遇險區域的山路曾在洪水中被沖毀,救援人員在亂石溝壑中前行,困難可想而知。這類區域不應繼續處于“無主狀態”,有關部門應建立基本的巡查與管理制度,劃定可進入范圍,將高危區域進行封閉。與此同時,該事件也提示,公共救援資源有限,不應頻繁被無準備的冒險行為消耗。任何人的不理智出行,都可能占用大量公共資源,進而給本就緊缺的一線救援力量造成負擔。社會應在保障公眾生命安全的同時,逐步厘清個人風險行為與公共責任之間的邊界,如針對野外探險行為進行必要的提示、登記甚至限制。
越來越多的老年人希望通過旅行、鍛煉來延續活力,實現自我價值,這是社會進步的表現。但是,尊重老年人的生活自主權,并不意味著放任其置身于風險中。家庭、社區、社會需要形成合力,在尊重與保護之間形成平衡。例如,鼓勵“結伴式出行”、推動“銀齡戶外服務”發展,既滿足他們的生活追求,又守護其出行安全。
我們不能僅慶幸于老年人成功獲救,更應該提前織密安全防護網。當老年人具備了“自由且安全地去看看這個世界”的條件時,“享老”還會遠嗎?
直面健康熱點
分享真知灼見
來源:老年健康報
文:尤穎康(媒體人)
策劃:鄭穎璠
編輯:尤穎康 李詩堯
校對:楊真宇
審核:秦明睿 徐秉楠
本文經「原本」原創認證,作者健康報社有限公司,訪問yuanben.io查詢【5DKQXYVP】獲取授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