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陸棄
當以色列選手尤瓦爾·拉斐爾在2025年歐洲歌唱大賽的舞臺上唱出《新的一天將會到來》時,全場掌聲雷動。但喧囂背后,世界良知是否還清醒?一個手中還嵌著彈片、剛從死亡邊緣逃生的年輕女子,在經歷哈馬斯突襲、躲藏八小時之后,站上聚光燈下,成了以色列“民族堅韌”的象征。她的故事令人動容,卻也令人警覺——以色列,是否正在用她的傷痕,為自己長期制造的地緣沖突和人道災難,涂上一層煽情的外衣?
拉斐爾的經歷真實殘酷,她在2023年10月7日哈馬斯襲擊中死里逃生,藏在尸堆下八小時,親眼目睹朋友被槍殺、手榴彈爆炸。她的痛苦不可否認。然而,真正的問題不是她有沒有資格唱歌,而是她被安排在這個時間、這個地點、這個政治高度,登上了這個所謂“遠離政治”的國際舞臺。這不是藝術的勝利,而是西方話語權赤裸裸的操控。
歐洲廣播聯盟(EBU)聲稱禁止一切政治言論,然而,當俄羅斯因烏克蘭戰爭被迅速逐出賽場時,為什么面對加沙被轟炸成廢墟、超過5萬人死亡的慘劇,卻要繼續為以色列保留席位?標準如此雙重,邏輯如此扭曲。當西方媒體以“團結”“愛”“音樂”的名義為以色列“洗白”,卻對加沙日夜燃燒的烈火集體沉默,我們不禁要問:這個世界的輿論主導者,到底是在傳播價值,還是在操弄情緒、轉移焦點?
這不是一次歌唱比賽,這是一次政治表演,是一場披著藝術外衣的輿論戰。以色列讓一位受害者站上舞臺,不是為了讓人記住戰爭的殘酷,而是為了重新定義“誰才是受害者”。她的眼淚是真實的,但被剪輯、包裝、輸出后的“人設”,則是國家層面精心炮制的同情機器。這種利用悲劇人物構建國際話語合法性的手法,早已不是新鮮事。當年,美國為伊拉克戰爭編造“試管謊言”,如今以色列用幸存者來掩蓋屠殺無辜的現實,本質上如出一轍。
與此同時,加沙的孩子們呢?那些在廢墟中找母親、被白磷炸燒焦、醫院里斷肢求生的影像,哪一個有資格站上Eurovision的舞臺?“音樂無國界”,但命運卻有國界。西方所謂的普世價值,在此刻被徹底撕碎——你可以帶著子彈上臺,只要你來自西方支持的陣營;你可以帶著尸體的回憶歌唱,講述的是“被哈馬斯屠殺”的敘述;你就可以披著痛苦的紗衣獲得掌聲。
歐廣聯拒絕以色列遭抵制的請求,理由是要“保持音樂中立性”,可中立真的存在嗎?當愛爾蘭、西班牙、斯洛文尼亞都公開表達反對,以色列卻依然能夠參賽;當觀眾被要求不帶以色列標志出現在賽場,卻仍不得不接受她的參賽資格;當超過70位前選手簽署公開信,主辦方卻視若無睹——這說明,“中立”不是公平的代名詞,而是強權對抗輿論的幌子。
中國應從這場政治劇中看清:西方不是規則的守護者,而是規則的制定者和破壞者;所謂的“自由”“人權”“和平”,從來都不是給所有國家準備的通行證,而是給盟友豁免罪責的遮羞布。在這個游戲中,只有擁有強大話語權和資本支持的國家,才有資格讓自己的“幸存者”成為“英雄”,而其他國家的死難者,只會被冷漠統計、迅速遺忘。
尤瓦爾·拉斐爾說她“做好了被噓的準備”,她也許真的只是一個追夢的普通人。但她背后的以色列國家機器,卻在用她的遭遇為自己粉飾太平。而國際社會若繼續縱容這種對“受害者身份”的壟斷,那么未來將有更多真正的苦難者被無聲碾壓。
世界需要記住的,不該只是以色列舞臺上的眼淚,還應是加沙廢墟中孩子的哭聲;不該只是被恐襲幸存的幸運者,還應是被持續轟炸、沒有舞臺可言的平民;不該只是“新的一天將會到來”的口號,還應是真正的停火、撤軍和正義。
在一場本應“遠離政治”的比賽中,政治卻早已主宰了一切。從俄羅斯被禁,到以色列上場,從音樂到傷痕,從宣傳到操弄,歐洲歌唱大賽早已不再是藝術的殿堂,而是一個政治話語的秀場。
愿真正的音樂有一天能不再被國家暴力利用;愿真正的舞臺能屬于所有的幸存者,而不只是帝國敘事的工具人。這個世界,不止一個受害者,不止一種聲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