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陜西關中平原西部,秦嶺與渭水呵護的周原大地上,3000多年前的文明曙光曾照亮華夏。作為周文化的肇基之地,寶雞以其獨特的地理稟賦、歷史脈絡與文化遺存,成為中華文明史中的一座高峰。
以“周風雅韻 禮行華夏”為主題的2025年寶雞市周文化旅游節即將開啟,這場文化盛事將成為今人對話古老文明的又一嶄新窗口。
這里,曾是周人叩擊文明之門的起點,是禮樂之光破曉的地方,更是中華文明基因孕育的搖籃。當我們翻開泛黃的典籍,端詳著精美的青銅器,3000多年的時光在此刻交織——周原,這個被《詩經》反復吟誦的地方,為何是周文化的源頭?讓我們沿著歷史的脈絡,探尋周原沃土的文明之光。
寶雞周原博物院里的古公亶父雕塑 祝嘉攝周公廟里的周公雕塑 趙彬瑞攝周公廟鳳凰山一景 趙彬瑞攝
周原沃土 孕育農耕文明的密碼
周原(寶雞岐山、扶風一帶),這是一個在任何地圖上都找不到的地方,卻是3000多年前西周王朝的起點、禮樂文明的源頭。
公元前12世紀前后,古公亶父率周人從豳地南遷至岐山,《詩經》所載“至于岐下”的遷徙,實為一次文明的戰略轉移。在“周原膴膴,堇荼如飴”的自然條件下,不僅為農耕文明提供了基礎,更因其“被山帶河,四塞以為固”的地緣優勢,成為族群發展的安全屏障。
考古學家、北京聯合大學校長雷興山教授在經過持續多年的周原考古發掘研究后曾說到:周文化的發祥地是周原。在周原發現了多座西周城址,周原西周青銅窖藏數量遠非其他地區可比;岐山縣周公廟遺址的發現,被學界稱為新中國最重大考古發現,可彰顯周原是西周文化的重心區。周人在周原大地上創造出了非凡的科學技術與文化藝術成就,走出周原時,不僅帶走了政治制度與生產技術,更帶走了思想文化與禮樂文明。周原文化,當之無愧是中華文明的搖籃。
周人始祖——棄“教民稼穡”的傳說,在周原轉化為實實在在的生產實踐。寶雞周原博物院館藏的西周青銅農具,既是農具又是禮器,象征著“以農為本”的治國理念。這種對土地的依賴,孕育出“敬天保民”的樸素哲學——天即自然規律,民為生存根本,與商王朝的鬼神崇拜形成文明分野。
岐山周文化景區里的周禮樂舞表演(資料圖)
寶雞炎帝與周秦文化研究會會長、研究員霍彥儒認為,周人選擇定居周原發展,有重回老家祖地,周原地理環境優越、土壤資源豐厚等多個原因。周原土地平坦、水源豐富、氣候適宜、土壤肥沃,這對于擅長農業的周人來說,簡直是“天府之地”,非常適合發展農業。
周人在周原不僅發展農業,還實行了寬松的德治政策,敬天保民,使天下人心歸順。此外,周人還善于吸引人才,汲取異族文化,周原的姜姓以及不被商王朝重用的遺民,都被周人以寬廣胸懷接納。在青銅器鑄造方面,周人更是善于創造,鑄造了不可計數的青銅重器,留下了珍貴的青銅銘文、金文藝術。在建筑方面,從召陳遺址、鳳雛遺址等來看,周人建筑前廳后室的模式,影響了中國建筑文化幾千年。
寶雞周原博物院召陳西周建筑基址 謝克強攝
從亶父營城、季歷拓疆到文王興周,周人用三代人完成從方國到王朝的蛻變。周武王伐紂后,雖定都豐鎬(即今天的西安長安區),卻在周原保留宗廟與王畿采邑,祭祀等重大活動仍然在岐山舉行,使其成為“文化首都”。有學者認為,西周王朝的都城一度時期實際上也在周原,周原可謂周人的“革命圣地”。
岐山周公廟遺址出土的“王季”“文王”等甲骨文,與《史記》記載相互印證,將傳說中的周族崛起史轉化為信史,實證了寶雞作為周王朝“興起之地”的不可替代性。
文化高位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核
歷史上,武王伐紂的牧野之戰的硝煙散去,周人面對“小邦周如何統治大邑商”的難題,給出了“以德治國”的解決方案。周公在岐山卷阿“制禮作樂”,不是創造新制度,而是將周人百年實踐提煉為宗法、分封、禮樂三位一體的文明體系。
寶雞文理學院原歷史系主任何志虎曾概括出了“周文化十大因子”,包括:敬天、尊祖、護宗、保民、尚賢、無逸、教化、貴老、明德、慎罰等,構成“厚德載物”的精神內核,成為后來儒家思想的源頭活水。
西北大學校長孫慶偉曾從事周原考古多年,他曾坦言:“我已經是個老周原人了。”“寶雞是禮樂文明搖籃,德政思想之邦。”這是孫慶偉通過研究,帶著對周原、對寶雞熾熱的感情,早在幾年前所做的總結性評價。這些話既有學術價值,又不乏赤子深情。
孫慶偉曾說,周原是周文化的發祥地,也是西周時期政治、文化、經濟中心,周文化又是優秀傳統文化的代表。中華文明在數千年的文化傳承過程中,就如同一條河流,不是一成不變的、是有波動的,而周文化就是這條大河中的一個水位高峰。弘揚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周文化就是優秀傳統文化最核心的代表,而周文化的特征就是禮樂文明,禮樂文明就可以視為我們中華文明中的最核心部分。
岐山鳳雛宮遺址(資料圖)
從古公亶父遷岐,到西周末年,前前后后300多年,這么長的時間里,周人在周原留下了非常豐富的文化遺存。同時,西周王朝的意義非常重要。它創造性地制定了一系列制度,最典型的就是分封制。除了政治制度外,周文化在中國歷史上也占突出位置,因為周文化中提出了德政的觀念。
“通過以德治國來構建一種和諧社會,這個是周人的一大發明。”孫慶偉說,良好的政治規劃和政治理念、治國理念的結合,才造就了西周王朝的強盛和周文化的源遠流長,乃至對此后整個中國的傳統文化,都產生了非常深遠的影響。
文明史詩滋養民族自信的源泉
隨著周王朝的建立,周文化傳播天下,成為中華主流文化的重要源頭,也奠定了中華禮儀之邦的基石。如今,周文化的遺跡、風韻,依然在寶雞大地上閃耀光芒:岐山的鳳雛宮遺址、周三王廟、周公廟、鳳凰山等,無不留下了周王朝發祥的足跡;寶雞人勤勞樸實、崇德尚禮,民間流傳著眾多與周文化相關的習俗、諺語等。歷史的煙云依舊在這方古老的大地上,散發著禮樂的詩韻書香!
2024年10月,寶雞市融媒體中心啟動了為期近兩個月的“尋周記·探源禮樂文明全媒體采訪行動”,采訪團隊通過實地探訪、專家對話等方式,生動展現了周文化的魅力和內涵,讓更多的人了解周文化、認同周文化、傳承周文化,此次行動的社會影響巨大。
俯瞰寶雞周原博物院 謝克強攝
“寶雞作為周文化的發祥地,其孕育的政治思想與文化理念對后世影響深遠。”岐山縣文化和旅游局二級調研員、常年從事周文化研究的楊慧敏說。他談到,探究傳統文化,并非單純追溯歷史,而是要大力增強民族自豪感、激發愛國情懷,同時在全球舞臺推動文化交流互鑒,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添磚加瓦。周文化的核心是“以人為本,以德治國,禮樂教化,天下大同”,這一系列理念傳承至今,持續為現代社會的發展、民族的凝聚以及人類文明的進步,提供著持久的精神力量源泉。
站在周公廟鳳凰山之巔回望,周原的黃土層中埋藏著中華文明的基因圖譜:農業立國的務實精神,以德治國的政治智慧,禮樂和諧的社會理想,以及何尊銘文“宅茲中國”的文明自信。
寶雞作為周文化源頭,不僅因其是地理意義上的發祥地,更因其孕育的價值體系塑造了中華文明的基本性格。從3000多年前的“岐下之邦”到今日的“周禮之鄉”,這片土地證明:真正的文明源頭,永遠在時光深處為后來者提供精神給養。當我們在寶雞注視青銅器的紋路、感受周禮的遺韻,實則是在與一個民族的文明童年對話——那里有我們的過去,更藏著走向未來的密碼。
寶雞融媒記者 麻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