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友問:
作為一個愛抱怨的人,被不少身邊的人指出受不了我的抱怨和宣泄,說我就是把其他人當成情緒垃圾桶,也有人認為憋著情緒垃圾不好,朋友可能該傾聽一些。但正常作為陪伴者的傾聽,和被當成情緒垃圾桶的工具人有什么區別?如何把控這個邊界?
咨詢師答:
正常傾訴和倒情緒垃圾的界限是以傾聽者而非傾訴者的體驗為標準。這就需要傾訴者有基本的覺察能力和清晰的心理邊界。
正常傾訴通常要選擇合適的傾訴對象,這個對象往往和你的情感聯結相對深,例如,伴侶、至親、親友、同學等。如果碰到一個萍水相逢的人,即使你的傾訴強度和信息量一般,都可能讓對方感到你是在倒情緒垃圾,畢竟,他們沒有和你聯結的動機和意愿。
交淺言深便是典型的邊界不清,大量的自我暴露亦是一種情緒侵犯。
正常傾訴通常以傾聽者而非傾訴者的體驗為標準。傾訴是單向情緒和信息輸入,至少暫時把傾聽者當成了情緒容器,而個體容納情緒的能力差異極大,故而,在一個傾聽者體驗到的是正常傾訴,而另一個傾聽者則體驗到的完全可能是倒情緒垃圾即情緒轟炸。
舉個例子,父母可能會向成年子女偶爾/反復抱怨和傾訴人際煩惱,這可能被視為正常傾訴,可是,如果他們反復向青少年,甚至兒童期的子女抱怨生活不易、人際險惡,那就是極為可怕的情緒侵犯了。
正常傾訴亦要判斷具體情境、合適時機和適宜度。當你向他人傾訴時,要充分評估傾聽者當時的狀態和心境,因為即使是同一個傾聽者共情、涵容能力和你的情感深度并非一成不變。當你傾訴時要觀察他們表現出來的言行線索,以便能適可而止。
例如,他們表現出心猿意馬,顧左右而言他,反復矯正你的認知,這都可能說明你的傾訴已經超過了他們的承受臨界點。否則,在你看來正常的傾訴,都可能讓他們體驗到你是在倒情緒垃圾。
——袁老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