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京在最后一刻作出決定,他不會與澤連斯基面對面,不能被烏克蘭牽著鼻子走。
俄羅斯與烏克蘭在土耳其的直接會談已經開始,和外界預期不同的是,俄羅斯直到最后一個才公布的代表團名單中,普京的名字壓根沒有出現,領銜的是總統助理梅金斯基,另外還有副外長加盧津,國防部副部長福明等人。
盡管澤連斯基事前宣布,自己會在伊斯坦布爾等著普京上門來談,可俄羅斯并不打算接招,自己在前線占據主動,自然沒必要在談判桌上被牽著走。
【普京與特朗普都不出席俄烏會談】
至于普京為何不來,背后的原因很簡單,俄烏如今連停火都難以達成一致,雙方只有互疑沒有互信,并不具備元首對話的氛圍和基礎。
在這種背景下倉促安排最高層級對話,只有象征意義而無實際意義。
俄羅斯不想走這個過場,而是希望最高層對話能夠取得更多成果,而不是互相指責,輸出情緒,這無疑是對外交資源的一種浪費。
按照俄羅斯的邏輯,普京壓根沒有應約,也就沒有爽約這一說。哪怕烏克蘭以后如何炒作普京“臨陣退縮”,克里姆林宮也不會在意。
見到普京不在名單上,美國那邊反應很快,直接宣布特朗普不會親自赴會,轉而指派了其他官員參加。
【俄羅斯直到最后一刻才公布名單】
美俄代表團目前也沒有見面的打算。美國這次來,更多是跟進談判進展,看俄烏究竟有沒有重啟和談的希望。
俄羅斯的代表團規格,看似不滿足外界的預期,不過這里有個細節,擔任代表團團長的梅金斯基,是當年俄烏談判的俄方首席代表。
所以俄羅斯的思路可能是,這場直接會談,更多是看俄烏有沒有可能回到開戰初期的伊斯坦布爾協議框架,如果烏克蘭那邊給出積極反饋,再討論更高級別的接觸也不遲。
另外還有個細節耐人尋味,俄羅斯直到最后一刻才公布代表團名單,在此之前,澤連斯基一度想叫停這次直接會談,連代表團都不想派。
【俄烏現在不具備元首會談的氛圍和基礎】
別看他是主動提出與普京當面會晤的一方,實際上澤連斯基壓根不覺得俄烏談這一場有什么意義,可最后還是在西方的政治壓力下“回心轉意”。
美國就直截了當地告訴澤連斯基,俄烏對話是“雙贏”,有利于達成停火協議,甚至是結束沖突。可如果任何一方缺席,不僅外交形象受損,也要承擔相應后果。
在這個問題上,烏克蘭沒有自主決定的空間。
從西方到全球南方,都希望看見俄烏和談進程可以取得進展,這不是澤連斯基個人可以意氣用事的。
歐盟正在做兩手準備,在他們眼中,俄羅斯的直接會談提議,是不折不扣的緩兵之計,美國應當繼續與歐盟攜手,用制裁施壓俄羅斯,特別是朝金融和能源兩大領域下手。
【北約外長會,各方緊盯伊斯坦布爾的風吹草動】
只有壓力給到位,俄羅斯才有妥協的可能。更何況僅憑烏克蘭,根本就不具備在談判桌上單獨與俄羅斯討價還價的資本,美歐需要一起“敲邊鼓”,繼續展現對烏克蘭的支持。
只是特朗普對歐洲的態度依舊苛刻,他又忙于推動與俄羅斯重啟關系,美歐同盟的地緣戰略價值比起前幾年縮水了很多,歐洲不見得會從美國那里得到想要的答復。
再說了,特朗普顯然樂見俄烏代表團面對面,即便談不攏,至少會面本身就是一種進展,方便特朗普為自己攬工。要是雙方不歡而散,再制定對策也不遲。
俄烏代表團在談的時候,北約外長會在土耳其南部同步召開,為后續的元首峰會做準備。只不過各方的心思都不在安全合作上,而是時刻緊盯伊斯坦布爾,也就是俄烏會談的場地,生怕錯過任何風吹草動。
隨即有消息傳出,美國正極力反對邀請澤連斯基出席北約峰會,此舉讓其他成員感到無比驚訝。
因為俄烏沖突爆發后,邀請澤連斯基參加高級別峰會,對俄羅斯示強,儼然成了西方外交心照不宣的“慣例”。
【特朗普并不反對烏克蘭“永久中立”】
只是特朗普一向不喜歡被慣例限制,俄烏間的風向正在出現變化,他并不覺得這個慣例有維持下去的必要。
所以美國反對烏克蘭參加北約峰會,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符合特朗普新政府處理俄烏問題的一貫姿態。
俄羅斯開出的停火和談條件里,有一項就是讓烏克蘭保持“永久中立”地位,不得以任何形式加入北約。我們也知道,俄烏沖突的導火索之一,就是北約東擴到烏克蘭,嚴重威脅到了俄羅斯的戰略安全。
特朗普為了推動美俄關系正常化,也樂意動用美國在北約的影響力,對烏克蘭關上大門,斷了澤連斯基的念想。
更不要說,對美國而言,施壓烏克蘭,顯然要比施壓俄羅斯更容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