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猛然看到了《辛丑條約》的簽章頁,發(fā)現(xiàn)李鴻章在《辛丑條約》根本沒有簽下自己的名字,而是一個似是而非的“肅”字。于是,有人就盡情發(fā)揮想象力了——這李鴻章在條約上不簽自己名字目的何在?條約太屈辱,不愿寫上自己名字?他不認(rèn)可條約,玩文字游戲?他故意留下漏洞,想著日后反悔撕掉條約?(圖1)
其實(shí),人家李鴻章似是而非的“肅”字,是古代“畫押”的一種習(xí)慣(畫押也叫“花押”),同樣具有法律效力。現(xiàn)在一說“簽字畫押”,我們就想到“寫個名字、按個指印”,其實(shí),這也是古代“畫押”習(xí)慣演變來的,古代簽字畫押的形式可比現(xiàn)在花樣繁多。
【什么是“簽字畫押”?】
“簽字畫押”表示的是“簽字”和“畫押”。“簽字”就是署名簽字,“畫押”是集防偽、保密、獨(dú)特個性的私記符號。“簽字畫押”簡化了說就是“簽押”,在歷史演變中,“簽字”和“畫押”分的沒那么清晰,所以“簽押”和“畫押”逐漸表示同樣的意思。
【“畫押”習(xí)慣的歷史溯源?】
“畫押”,是古代公文制度發(fā)展來的。在戰(zhàn)國時期,“押”就是在皇帝或大臣在公文上,寫上處理意見。《韓非子》里面就有“田嬰令官具押券, 斗石參升之計(jì)。”
《后漢書》中記載“所謂南陽宗資但畫諾。”漢朝時期,皇帝和大臣批復(fù)公文的時候,經(jīng)常寫一個“諾”字(跟現(xiàn)在老師批改作業(yè)寫一個“閱”異曲同工)。所以,漢代開始就有了“畫諾”的說法。
不過到魏晉南北朝,各路皇帝文化、愛好各不同,寫“諾”、“依”、“押”......諸如此類的字眼都有。在皇帝與大臣、官員相互之間的文書傳遞,批復(fù)用“押”字的漸漸流行開來。“押”字寫得好看,也能炫耀。《魏書》就有“崔玄伯尤善行押之書, 特盡精巧.......” 這樣的記載。這樣,“畫諾”就漸漸成了“畫押”。
【唐宋時期,“畫押”含義逐漸演變】
到唐代,“畫押”就已經(jīng)廣泛流傳于政府公文和民間契約。官府公文傳遞,經(jīng)手人最后寫一“押”字,就是畫押。為了知道經(jīng)手官員是誰,也開始署名簽字。逐漸署名代替寫“押”字,但是“畫押”這個說法也保留了下來。
怎么防范有人仿冒筆跡、偽造文書的行為呢?
最開始,其實(shí)在“畫諾”時期,人們已經(jīng)意識到防止仿冒筆跡,故意把“諾”字寫得龍飛鳳舞,于是就有“鳳尾諾”的說法。人們在寫“押”字的時候,把最后一豎延伸出來,順時針或逆時針畫一圓圈,把“押”字圈住。署名簽字的時候,故意使用行草字體,把名字寫得龍飛鳳舞。(圖2)
“畫押”經(jīng)過唐宋的演變,已經(jīng)跟“押”字沒多大關(guān)系了。唐代文人草書署名,盡顯花哨,就有了“花字”、“花書”、“花押”的說法。唐代后期的“花押”就開始在署名上做各種變化。而到了宋代,文人官員,不只為了防止仿冒,還要彰顯個性。于是出現(xiàn)了,“畫中有字、字中有畫”這樣的說法,宋徽宗、宋欽宗父子就很熱衷于鼓搗特別個性化的押記。宋代開始畫押出現(xiàn)多樣化、個性化,開始流行以押代名。“畫押”最后形成了集防偽、保密、獨(dú)特的符號。(圖3)
【宋代以后“畫押”使用情況】
除了朝廷文書的傳遞,民間契約也廣泛使用“畫押”,甚至在書信、書畫中也廣泛使用。朝廷文書當(dāng)然要正式很多,除了畫押還有蓋印。
民間契約則一般要加上諸如“口說無憑,立此契為據(jù)”、“恐后人心不古,立契憑照長留”之類的話語,末尾則要畫押,所以畫押有時候也叫“押尾”。
古代畫押是有法律效力的,畫押的重要性甚至超過署名。署名可以由人代寫,但是畫押必須是本人親筆,否則就會被視為無效。在契約中,當(dāng)事人畫押一般表示契約成立,就受到官府承認(rèn)和保護(hù)。
宋元之后“畫押”習(xí)慣已經(jīng)很成熟。一般文書或契約,基本有三種情況:簽名不畫押;畫押不簽名;既簽名又畫押。一般說來,在古代識字率很低,很多時候“畫押不簽名”的形式使用得很廣泛。宋代到清末民國,出現(xiàn)過很多形式的畫押:
①草書書寫全名或者名字中的某些字。
②名字以外的好幾個字,組成一個變體字。(官員、文人最常用的一種方式。像宋徽宗、李鴻章的就是這樣)(圖4)
③隨便寫一個吉利含義的字或畫一個特殊符號,諸如寫“福”、“祿”、“壽”、喜”.....等等,或者干脆畫一只鳥。
④摁指印(某些情況還用手印、腳印)。
⑤用印章代替畫押(這種方式又叫“花押印”,元代使用最廣。有時候印章只是刻花書,有時候姓名、花書都刻上,使用時直接蓋印)。
⑥不識字的怎么辦?下面這些方式在民間流傳最廣。
在民間不識字、不會書寫的人群中,使用最多的是畫圓圈。遇到當(dāng)事人太多怎么辦,都使用圈圈?還有很多方式:畫一橫一豎“十”字、畫兩橫兩豎“井”子,畫一撇一捺一個叉“×”(圖5)。
這里要說一下,摁指印這不是簡單快捷,防偽更好嗎?“畫押”為什么不全都使用摁指印呢?
的確“摁指印”很方便、更防偽,但是指印、手印、腳印這種畫押方式,最開始都是給刑事犯罪的犯人使用的。所以,很多人將這種畫押方式認(rèn)為是一種侮辱,很忌諱。古代指印一般多用于治安、刑事文書,在官方正常文書和民間契約中,很多地方不喜歡采用這種方式(圖6)。
民國初年,民國司法行政部編《民事習(xí)慣調(diào)查報(bào)告錄》就記載:湖南人就對 “摁指印”有忌諱,而甘肅人沒這方面忌諱。
湖南全省有“不捺拇印, 畫一圓圈”的習(xí)慣, “普通習(xí)慣, 奸盜要犯始捺拇印, 若尋常契約 令捺拇印, 視為莫大之恥辱, 不但當(dāng)事人不愿捺之......故遇不能署名之人, 往往畫一圓圈......”甘肅省不識字者畫押, “有套字為手押者, 有榻箕斗者......而要以榻箕斗為尤重。”——《民事習(xí)慣調(diào)查報(bào)告錄》
【最后說回清朝李鴻章的畫押】
明清時期,畫押已經(jīng)成為人們習(xí)以為常的“私記”習(xí)慣(跟“私印”功能差不多,但親筆畫押被視為更正式)。在公文或契約上作私記,就是表示當(dāng)事人認(rèn)可、同意、承擔(dān)義務(wù)的證明。清朝的畫押,可以是署名、也可以是其他文字,還可以是非文字符號。總的來說,畫押不署名是清朝的通行做法,官私各界都認(rèn)可,官員、文人為了跟平民區(qū)別,一般喜歡稱呼“花押”。重要的儀式文書、官方文書、契約文書都要以畫押為憑證。(注:在清朝的司法裁判中,作為證據(jù)的重要性,指紋大于畫押,畫押大于署名。)
簽署《辛丑條約》的列強(qiáng),為什么會認(rèn)可李鴻章這樣的“花押”簽字方式?
那是因?yàn)椤盎ㄑ骸边@種私記習(xí)慣,在國外也廣泛流傳。日本織田信長的“花押”就是一個似蝦非蝦的圖案,日本內(nèi)閣大臣至今都保留著使用“花押”的習(xí)慣。歐洲各國,簽名時只寫若干字母下面劃一橫,或者字母的各種變體,或者名字的花式寫法也是“花押”的習(xí)慣。在比利時各個時期的硬幣上,都能看到國王“花押”的使用。仔細(xì)看《辛丑條約》的簽章頁,外國人也用了“花押”。(圖7)
“花押”用在國際條約的情況,在《辛丑條約》之前已經(jīng)存在,比如1871年《日清修好條規(guī)》,由李鴻章和伊答宗城簽訂,中日都是使用了“花押”。(圖8)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