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興安嶺是中國僅存的未受侵擾原始森林景觀之一。? Shi bai Xiao / Greenpeace
從森林闖入人類村莊和農田的大象、羚牛、野豬,擾人時間越來越久的柳絮,逐漸衰退的“防風固沙衛士”樟子松……這些看似零散的現象,其實與森林和森林修復有著或多或少的聯系。
2025 年生物多樣性日以 “萬物共生,和美永續” 為主題。生物多樣性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根基,與健康、充滿活力的生態系統緊密相連。而森林作為關鍵生態系統,對生物多樣性的永續發展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科學、因地制宜的森林修復可以讓森林重建或加強多重生態效益(圖1),不僅使生物多樣性保護獲益,也可以使依托于健康森林的水土保持、氣候韌性、生產生計等效益得到更充分地發揮。
圖1. 多重效益森林修復
自 2023 年起,綠色和平生物多樣性政策項目組攜手北京大學保護生態學課題組,基于保護科學理論,創建了一套。
在前期研究中,研究團隊梳理了 2000 年 1 月至 2023 年 2 月間修訂或頒布的 270 部中央級別政策法律文件,組成了與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的保護和修復有關的具有代表性的文件集,開發了基于造成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服務功能退化的主要威脅因素的評估框架,框架覆蓋“威脅因素 - 保護需求 - 行動手段”三個層級,并將該框架體系應用于文件集的分析。
基于前期研究,綠色和平還構建了一個生物多樣性相關政策知識圖譜,直觀展示政策與部門、政策與評估框架以及政策之間的復雜關系。可以通過要素選擇進行直接查詢,也可以用自然語言提問查詢。
https://gpeadatahub.greenpeace.org.cn//bio_kg/#/FaultAnalysis
2025 年生物多樣性日(下周四),聯合團隊將發布最新報告《協同實現森林修復的多重效益:中國政策法規體系的現狀與挑戰》。
森林修復的實踐成效與政策體系的完備性和有效性息息相關。為了使政策體系更好地支持多重效益森林修復,研究團隊在原有的 “威脅因素 - 保護需求-行動手段” 框架體系基礎上,聚焦森林生態系統,加入新的研究層級,構建出 “森林效益 - 方面 - 修復需求 - 行動手段” 評估框架。
研究團隊構建了包含 296 篇中央層級森林修復政策法規的文本數據集,運用最新的評估框架進行文本提取、多維交集量化分析等,并創新性地引入 “雙矩陣分析法”。
報告揭示了中國森林修復政策體系的演變趨勢,量化了政策加速期;對政策的完備程度進行了全景式評價;從多重效益視角切入,發現政策在多效益協同治理中的特征模式和潛能;還對政策體系的空缺和薄弱環節進行了識別,旨在提供有助于中國森林修復實現多重效益的政策完善路徑,也為其他國家地區的森林治理提供參考。
2025 年 6 月,在北京大學保護生態學課題組和綠色和平共同支持下,由云南省林業和草原科學院林業研究所參與完成的另一份報告《森林修復相關技術體系覆蓋度分析 —— 基于云南省提高森林質量、實現多重效益的實踐需求》也即將發布。
南極洛景觀。? Tu Yan / Greenpeace
此研究再次細化了前期研究的政策文件關注顆粒度,聚焦云南森林修復工作適用的國家和地方性技術規程、指南、標準體系。研究參照生境類型、林地起點、修復目標、政府重點工作方向、指標特征等維度的實踐需求,評估現有技術體系對實踐需求的覆蓋程度,并對代表性實踐案例的技術經驗進行梳理與總結,旨在為云南省的森林修復相關技術體系建設提供有益參考。
報告預告
《協同實現森林修復的多重效益:中國政策法規體系的現狀與挑戰》
發布時間:2025.5.22
發布平臺:綠色和平發布號、官網,與財新數字說聯合首發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