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有看過這組照片嗎?
▲ 圖源:攝影師蔡山海 左右滑動查看圖片
這組照片拍攝于去年四月,山西代縣上高陵村,77歲老人張福青的葬禮上。
全體互聯(lián)網(wǎng)家人看到這組照片的第一反應(yīng)都是:好感動。
這位老人的院子里,密密麻麻,寫滿了他生前的心事。
字里行間,有日常流水賬:
“2017 年正月十二,71 歲福青同茂川洗澡后拾到價值 5800 元金項鏈,第二天失主找回”,“院房已蓋完了,迄今心上兩個支架,每日兩次服藥,大兒支付。”
有農(nóng)事經(jīng)驗:
“每年杏花落,打藥一次,立秋后,再打一次毛蟲藥,花落疏果,四寸遠一棵果,越大更甜,每年剪一次樹枝。”
有樸素的愿望:
“77 歲的我。張福青能去看看(新疆喀什)嗎?希望我兩個兒子去定居,大展宏圖,吸引更多鄉(xiāng)親去共同發(fā)展。”
而在這些心事里,藏著這位老人對整個宇宙的追問——
▲ 圖源:攝影師蔡山海
“宇宙有多大呀?”
我想起魏晉時期,竹林七賢之一的大名士劉伶醉酒后光著身子說:
“我啊,把宇宙當(dāng)做我的房屋,把房子當(dāng)做我的衣服。”
伶曰:“我以天地為棟宇,屋室為裈衣,諸君何為入我裈中!” ——南朝·劉義慶《世說新語·任誕》
近兩千年后,張福青老人提筆在自家房子的磚墻上追問:“宇宙到底有多大啊?”
看到這句話的時候,我有種本能的感動。
我們生活在人世間,卻依然會去思考我們與頭頂那片天空的聯(lián)系,思考整個宇宙的奧秘。
這是古往今來,人們所共有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而在這條歷史長河中,有一個人將這份好奇心定格成了永恒的浪漫——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唐·張若虛《春江花月夜》
張若虛,這位在史書上甚至沒有具體記載的“冷門詩人”,卻憑著這首《春江花月夜》卻被賦予“孤篇壓全唐”的贊譽。
他用這首詩,追問著那個千百年來的終極疑問:宇宙這樣廣闊,那我們存在的意義,究竟是什么?
一起聽聽意公子的講解吧
“此時相望不相聞,愿逐月華流照君。”
張若虛寫出了我們生而為人最美好的兩種狀態(tài):
我們抬頭仰望星空,想象宇宙的廣袤;也將雙腳踩在具體的生活里,去愛,去思念。
然后我們在對世界、對自我、對愛的不斷探索中明白:我們的存在,就是意義本身。
就像電影《宇宙編輯部》結(jié)尾的臺詞所說的:
“我們每一個人既是存在的謎題,也是這個謎題的答案。
如果宇宙是一首詩的話,我們每一個人都是組成這首詩的一個個文字。
我們繁衍不息、彼此相愛,然后我們這一個個字就變成了一個又一個句子,這首詩就會一直寫下去。
當(dāng)這首詩寫得足夠長,總有一天,我們可以在這首宇宙之詩里讀懂我們存在的意義。”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