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初,柏林政壇迎來了新氣象。剛剛宣誓上任不久的德國總理默茨,在收到中方賀電一周之后,終于在自己的首份政府聲明里首次正面提到了中國和中德關系。
這一表態引發了業界與媒體的廣泛關注,因為措辭多少有點令人意外。
在此之前,默茨對中國的相關話題總是三緘其口,將公開關注重點放在美歐關系上。
他選擇法國作為首次出訪國家,隨后又去了一趟基輔,可以看出他對于歐洲陣營和大西洋聯盟立場鮮明。
面對國內日益增長的經濟現實壓力,默茨不得不談及中德合作。但這次他的話鋒顯得十分微妙——既承認中國在經貿、供應鏈等領域的重要性,又借外交辭令強調要“對中國更加強硬”,甚至把“讓中國承擔更多全球責任”這樣的語句寫進聲明。
值得一提的是,默茨此時又拋出了一個所謂的“戰略去風險”新概念,多少給人一種故作高深但實則內容稀薄的感覺,真正有實際指導意義的信息反而有限。
這種反差其實容易理解。默茨一向被認為是“大西洋主義”的堅定擁躉,對強化與美國同盟興趣更高,對于歐中關系態度明顯保守。
可如今美國政局變化不定,曾與美方保持密切配合的德國也找不到完全的靠山。
在短時間內,默茨對美對華政策立場不斷搖擺,甚至在政府聲明這個嚴肅節點,他的措辭也難掩“兩頭下注”的尷尬。
表面上,默茨和曾經長期執政的默克爾出自同一黨派,但兩人風格和路線區別極大。
默茨過去正是因為斗不過默克爾才淡出一線。
如今政壇環境早已不同,作為新總理,他的組閣過程相當曲折——第一輪投票竟出現了“跑票”這種戰后罕見現象,可見聯盟扭結并不牢靠。默茨政府當前內外交困,外界原本期待他能拿出治本方案,但這份聲明還是更像是在迎合老調重彈的“去風險化”,遠沒有回應德國經濟界關于提升對華戰略合作呼聲的決心。
這一點,連一貫對華強硬的歐盟 馮德萊恩近期都學會在用詞上謹慎了許多,德法兩國其實也在暗地調整策略。德國近幾年在歐洲影響力明顯下滑,“去風險化”論調讓德國無法阻止歐盟通過一些傷及自家企業利益的法案。默茨在聲明中雖然喊出加強歐洲自主、減少對美依賴的口號,可具體能做到多少還真不好說。
事實上,他對中德關系的遲疑態度,與其挑選的外交團隊分不開。這位新任外交部長一直主張加碼援烏力度,并對與中國深入合作頗為冷淡。然而,如今德國在經濟上內外交困,技術、供應鏈乃至綠色轉型各方面實際上都離不開中國市場和資源。如果還一味沉迷于“去風險化”的表面文章,勢必會讓巨大商機白白溜走。
如今默茨在中德議題上的態度尚不明朗,既想顧及傳統大西洋路線,又不得不權衡德國的實際利益訴求。一場新的平衡博弈或將拉開帷幕。未來德中關系會走向如何,恐怕還要看默茨下一步會不會拿出更具現實感的政策來說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