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石在非洲和當地孩子在一起。作者供圖
今年年初,團隊里一名下屬突然提出辭職申請,理由簡短卻鋒利:“想去環球旅行?!蔽覂刃姆路鸨挥|動了一下。他今年26歲,在他炙熱的眼睛里,我仿佛看見10年前的自己——同樣是26歲,我辭去北京的工作,背起行囊只身前往拉薩,從尼泊爾出境,開始了環游夢。
下屬辭職那天,我翻出抽屜里的護照。10年時間、90個國家的旅行記憶都濃縮在4本護照的簽證章里,那些在陌生的國度里走街串巷、夜宿青旅、用手勢比畫砍價的日子突然在腦海里變得清晰——我們對世界的認知,往往困在出生地的方圓十里,而旅行是打破這個界限的第一塊磚石。
從小到大,我們成長于特定的文化土壤,在潛移默化中接受著關于“正確生活”的預設。上學、高考、畢業、入職、結婚、生子……這些無形的“框架”構成了絕大多數人的“舒適區”。而旅行的本質,是主動踏入“陌生區”,打破“世界本該如此”的慣性認知。
旅行讓我們看見,人生不只有寫字樓的格子間,還有乞力馬扎羅山的星空;成功不只有KPI的數字,還有在陌生街角讀懂一個微笑的溫度。當雙腳丈量過不同的土地,眼睛便不會局限于方寸屏幕;當心靈擁抱過多元的生活,肩膀便更能承擔起改變世界的重量。或許這就是青年為什么要去旅行的答案:從看見天地開始,最終學會如何與自己、與世界溫柔相處。
在和下屬的聊天中,我給了他這些年來積累的經驗和旅行建議,他向我展示如何用手機里的AI程序一鍵生成旅行攻略——輸入“26歲獨自旅行、預算有限、喜歡人文”等關鍵詞,AI不到一分鐘就自動生成了攻略,囊括了每個目的地的人文典故、交通貼士等。他滑動著屏幕問我:“你當年查攻略是不是很麻煩?”我想起10年前在網站上發帖子“求撿人、求偶遇”的那些夜晚,不得不感嘆,人工智能確實讓“說走就走”的旅行變得觸手可及。
AI對旅行的改變,首先是信息獲取的方式。以前需要啃完10篇游記攻略、一篇篇篩選才能拼湊出小眾路線,現在AI能在極短的時間內生成一篇面面俱到的攻略。其次是個性化的體驗,以前因為信息不流通,每個人去旅行往往容易跟著同一份“旅行必去清單”從頭走到尾,現在每個人都能用AI定制屬于自己的旅行。
但凡事必有兩面性,AI擅長消除旅行中的不確定性,卻可能剝奪你與世界意外相遇的樂趣。這讓我想起在阿富汗被當地人邀請加入訂婚派對,飯后開始舞蹈接龍,作為在場唯一的外國人,也被起哄推到中間跳舞。那種純粹的快樂至今難忘,“計劃里的意外”正是旅行的魅力所在。
很多人習慣把“讀書”“行路”兩件事分開看,但我認為這兩件事是“1+1>2”。出發前,必然需要了解目的地的文化背景、風土人情,這些東西很大一部分可以從書籍、影視作品中獲取。AI可以幫你搭建出框架,但其中的細節依然需要自己去探究。AI的定位,應是旅行者的“智能工具”而非“決策主宰”,我們可以讓AI承擔機票比價、簽證材料清單等機械性工作,但關于“為什么去、如何感受”的靈魂拷問,請留給人類自己。
旅行的本質是“帶著準備的偶遇”。AI能幫你規劃,但你在閱讀和行走時所產生的情感震撼和獨立思考,是AI無法提供的。AI可以是高效的工具,幫我們跨越語言障礙、規避風險,卻永遠不該替代我們對知識的渴求、對未知的敬畏、對偶然的擁抱。
26歲的我們,在不同的時代選擇出發。10年前我帶著紙質攻略和勇氣上路,今天的年輕人帶著AI和好奇心啟程。但無論工具如何變遷,旅行的本質從未改變:它讓我們暫時跳出既定軌道,在與世界的碰撞中重新認識自己。愿每個年輕人的行走,都能在AI的輔助下,既擁有探索世界的效率,又保留觸碰真實的笨拙——畢竟,那些讓我們眼眶發熱的瞬間,從來不是人工智能的產物,而是人類與世界相遇時,心跳加速的剎那。
(作者為第八屆“中國當代徐霞客”,2019年)
來源:中國青年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