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團步入天一閣
從月湖畔天一閣的墨香氤氳,到鼓樓城墻下的市井煙火;從東錢湖畔的藝術地標,到寧海茶山間的千年茶香,自5月14日起,“2025全國主流媒體總編寧波行”的近30家媒體代表走進初夏的寧波,以腳步丈量這座歷史文化名城的文旅新圖景。
三天的行程中,總編與大咖們和寧波展開深度對話,在城市治理、藝術教育、IP賦能、產業融合等維度,解碼現代化濱海大都市的獨特韻味與蓬勃生機。
繡花功夫:七彩惠民路織就城市文明經緯
“2025全國主流媒體總編寧波行”活動的重要一站,是到中海實驗小學門口,看看孩子們的上學路。
校門口的藍綠連廊下,總編們發現了城市治理的“寧波密碼”。
這條僅百米的“最美上學路”,以“回”字連廊化解接送擁堵,用鐵藝海棠裝點文化走廊,陽光下塑膠地面的“I LOVE ZHONGHAI”鮮艷奪目。這條僅百米長的“最美上學路”,讓媒體團看到了城市治理的“毫米級匠心”。
媒體團參觀中海實驗小學門口的最美上學路
自2021年起,寧波針對學校、醫院、菜場等七類“城市痛點區”,實施190余條特色道路改造,將盲道鋪進醫院、導流線引入菜場、外賣停車區嵌入商圈。190余條“七彩惠民路”織就的文明網絡,讓人們的幸福感在細枝末節中大有提升。
媒體團參觀中海實驗小學門口的最美上學路
“城市治理的教科書級案例!”羊城晚報報業集團專職編委林如敏感慨,菜場的地面比超市更鮮亮干凈,醫院的無障礙坡道直通診室,商業區的外賣停車區變成俏皮的“顯眼包”。這些“毫米級改造”背后,是寧波將市政工程轉化為情感聯結的智慧。
藝術沃土:當普利茲克獎得主遇上校園美育
“美術課堂就設在美術館內”,這里的學生可以享有如此具有特色的藝術氛圍和教學環境,讓媒體團不由駐足驚嘆。
華茂有七大類藝術系列的收藏,其中就有“建筑”收藏;從明、清、現當代名家的中國書畫、中西油畫和版畫、中外雕塑大師作品、非遺工藝玉石作品,一直到音樂和建筑,都是為了華茂學子能有更得天獨厚的教育環境,同時也為推進社會藝術文化素養出力。
華茂不僅聚集了王澍、阿爾瓦羅·西扎、伊東豐雄三位普利茲克獎得主作品,還有張永和、坂本一成等中外大師級建筑,是真正將建筑美學轉化為育人現場的“藝術方舟”。
在王澍設計的華茂美術館內陳列著其他六大類藏品,近期的大展是全山石教授兩屆創研班學員的作品。館內也會提供空間,展示學子們的優秀美術習作和畢業班學生的專題創作。
而在西扎打造的華茂藝術教育博物館中,“小小導覽員”們則用童聲詮釋著近期的藝術展“夜航船:徐冰和他的學生們”;伊東豐雄設計的“全新綜合型藝術類項目”也即將啟幕,這個以藝術空間為特色的河上藏書閣將與時代共舞。
華茂教育“點美堉之火,樹生命之光”,是初心也是使命,所以“收藏為了教育,建館旨在育人”!
“小小導覽員”帶領媒體團參觀
當館藏的大師真跡成為“活教材”,學生策展、非遺傳承、跨學科藝術項目已成常態,當越來越多的孩子零門檻走進這里,在原作中汲取營養,在與全山石等諸多大家的對話中開闊視野,建筑本身就已經成為活的美學課堂,美也不再是抽象概念,而是認知世界的本能。
在場館間徜徉時,媒體團還偶遇正在臨摹潘天壽作品的高中生,還有跟著家長來打卡的幼兒園小朋友。
也許不是每一個孩子都能“看懂”,也不是每個孩子將來都會成為藝術家,但總編大咖們達成共識,教育從來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如果這些孩子將來有機會規劃一座城市、一個地區、一個產業,他們一定會考慮得更多一點。
破圈之道:奔跑樂園掀起文旅流量風暴
象山海影城的“奔跑吧樂園”,讓媒體團見證了綜藝IP的裂變能量。
媒體團與兄弟團coser、胡巴家族、“電視人”頻頻互動,《瘋狂大挑戰》綜藝錄制的沉浸式探尋,將熒幕狂歡轉化為沉浸式體驗;指壓板雪糕、大黃魚玩偶等文創單品成為網紅產品供不應求,印證著“內容+消費”的變現邏輯。
媒體大咖觀看“電視人”表演
樂園的成功,藏著寧波文旅的“流量密碼”。從“科技+內容”的雙輪驅動,到“短鏈變現”的網紅衍生品,再到“全域聯動”的消費閉環,寧波以綜藝流量為支點,撬動影視拍攝、科技研發、鄉村文旅的產業鏈共振,值得很多地方借鑒。
“樂園真的在用做內容的方式去撬動這么大一個產業,同時又用產業的邏輯在做內容,把兩者作出很好的融合?!迸炫刃侣剷r政部主任姬云濤分析。
隨著《奔跑吧》新季將在此錄制,節目與樂園形成雙向賦能:明星同款游戲吸引粉絲打卡,素人挑戰素材反哺內容生產。這種“破次元”運營,正推動象山從影視拍攝基地升級為長三角微度假目的地。
草木生金,云端之上茶香歷久彌新
在寧海茶園里,總編和大咖們品出了產業融合的醇香。斗茶大賽上,“雙盲評審”機制讓專家與茶客共評“茶王”。大家望向不遠處的連綿茶山,這片土地上的千年茶事被娓娓道來。而媒體人更感興趣的,是在競爭激烈的當下,“小眾茶”如何出圈,古老的傳承如何講出新的故事。
媒體大咖品茶
當高端茶品牌與非遺聯名,將茶席變為美學空間,當茶皂素沐浴露、茶渣釀酒、茶藝建材等一系列衍生實驗讓“茶+”經濟突破飲品邊界,寧海的創新嘗試讓來自全國各地的媒體人深受啟發。
在寧海西門城樓的斑駁城墻下,媒體團與四百年前的徐霞客展開了一場跨時空對話;行至十里紅妝文化園,每個人都被千工床的精雕細琢震撼;登上徐霞客筆下的“開篇第一景”梁皇山,大家在此見證了一場“古今探險”的奇妙對照:從拄竹杖攀巖的艱險,到漫步玻璃橋的嘗試,探險精神從未消失。
溫州晚報編委王若江總結了寧海文旅的敘事邏輯:將歷史記憶轉化為可感知的體驗和可親近的詩意。
媒體團參觀梁皇山
兩天半的考察參觀,媒體團在傳統與現代的碰撞中了解文旅融合的“寧波范式”。
總編大咖們總結,文旅融合不僅是產業的疊加,更是文明的對話——它讓博物館里的藏品成為孩子的老師,讓綜藝流量轉化為城市動能,讓每一片茶葉都承載著鄉村振興的希望。
這座向海而生的城市,正以文化為帆,駛向更具想象力的未來。
來源 甬派客戶端(記者 樊卓婧 謝舒奕 王偉 文 張培堅 楊輝 攝)
責任編輯 何丹
責任校對 劉自學
主編 嚴云
終審 編委 劉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