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時笑臉相迎,落地后翻臉無情。”這是無數文旅企業的心聲。據不完全統計,全國超95%的文旅項目陷入招商困局——有的爛尾成“鬼城”,有的被政策“一刀切”,有的在惡性競爭中耗盡生命。當文旅產業被捧為“新經濟引擎”,為何落地時卻成了“投資黑洞”?我們走訪多地,試圖揭開這場困局的真相。
01
招商亂象
從“畫餅充饑”到“關門打狗”
1. 政策“翻臉”成最大風險
南京某農文旅項目投入1700萬元后,因政府規劃變動被劃為“禁養區”,蟹塘被強拆、企業遭斷水斷電。諷刺的是,項目招標時政府明確允許“水產養殖”,甚至派員指導施工,卻在建成后以“破壞防洪堤”為由清退企業。政策執行的前后矛盾,讓企業血本無歸。
2. 同質化競爭:千城一面的“古鎮陷阱”
全國80%的文旅項目集中在“仿古街”“網紅民宿”“田園綜合體”,缺乏核心文化IP。如某地盲目引入“沉浸式夜游”,卻因內容雷同、體驗單調,開業半年便門可羅雀。一位投資人直言:“現在看到的文旅項目,90%是復制粘貼的產物。”
02
誰在制造“招商死局”?
1. 政績驅動下的“饑餓招商”
部分地方政府為完成指標,盲目簽約“假大空”項目。某縣一年簽下30個文旅項目,實際落地僅3個,其余全是“紙上協議”;更有甚者,將小項目包裝成“百億投資”,騙取政策補貼。
2. 規劃脫節:不懂產業的“拍腦袋決策”
一些地區招商時迷信“高科技”“大IP”,卻忽略本地資源匹配度。例如某西部縣城強行引入電競主題樂園,因缺乏人才和消費基礎,最終淪為“空殼建筑”。
3. 重招商輕運營:99%的項目死于“最后一公里”
政府往往將資金和精力集中在前期招商,卻忽視后期運營。某投資5億的文旅小鎮因缺乏交通配套、營銷乏力,開業即虧損,商家集體撤場。
03
破局者啟示錄
那些活下來的項目做對了什么?
1. 臨夏州:精準定位+政策護航
甘肅臨夏州以“絲路文化+黃河生態”為核心,定制“一縣一策”,引入非遺工坊、實景戲劇等特色項目,簽約額超12億元。政府建立“專班對接+容缺審批”機制,確保項目快速落地。
2. 安吉數字化招商:用算法篩出“真需求”
浙江安吉開發文旅招商智能平臺,通過數據評估投資方實力、項目匹配度,自動生成風險評估報告。平臺上線后,項目落地周期縮短60%,資源浪費率下降45%。
3. 青島老城:讓歷史“活”成流量
青島將百年里院改造成沉浸式文化體驗區,引入“花開臨夏”實景劇、非遺音樂角,吸引年輕群體。老城改造面積22%已運營,游客復購率達70%。
04
專家建言
文旅產業需要一場“刮骨療毒”
1. 政策層面:建立“全周期服務”機制
全國人大代表王爽建議,將文旅項目納入REITs試點,允許景區收益權質押融資,破解資金周轉難題。
2. 企業層面:從“賺快錢”到“做內容”
《經濟日報》指出,文旅項目需深挖文化內核,如江蘇依托“水韻”打造差異化IP,避免同質化內卷。
3. 監管層面:終結“唯數據論”考核
學者呼吁取消“招商數量”指標,轉為考核項目存活率、就業帶動等長期價值,杜絕虛假繁榮。
文旅產業的困局,本質是一場信任危機。當政府不再“畫餅”,企業不再“投機”,游客不再“踩坑”,這個行業才能真正成為“詩與遠方”的載體。畢竟,文旅項目需要的不是一場狂歡,而是一場深耕。
來源丨文旅阿優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免責聲明:本公眾號用于文旅產業新知分享,不作任何商業用途,圖文視頻根據互聯網及公眾平臺公開資料編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