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總有人問我:“主播,現在買房合適不?聽說各地都在收地,是不是房價要漲了?” 今天咱就用拉家常的方式聊聊這事兒,保證不用一句專業術語,讓你把樓市這波操作看得明明白白。
先給大伙兒打個比方,現在的樓市就像村口老王開的雜貨鋪。前兩年老王進貨太猛,貨架堆得滿滿當當,油鹽醬醋擺到了門檻上,可來買東西的人反而少了。這時候老王著急啊,總不能眼睜睜看著貨爛在手里。現在各地收儲土地,就好比老王把堆不下的貨先搬到后院倉庫,不是扔了,也不是不賣了,就是想喘口氣,慢慢理清楚該怎么賣。
為啥說這事兒重要?你去三四線城市轉一圈就知道,不少新小區亮燈的沒幾家,街道上中介門店比飯館還多。這就是庫存壓頂的真實寫照。有數據說,現在三四線城市的房子,按現在的銷量得賣兩年半才能清完貨,這還不算那些沒蓋完的樓。要是擱以前,還能指望大伙兒多買幾套,可現在誰手里沒點房貸壓力?再想讓老百姓扛著杠桿買房,不現實。
這時候地方政府下場當 “倉庫管理員” 就很關鍵了。截至 6 月下旬,全國 26 個省市已經公示了 4000 多宗地塊的收儲計劃,錢加起來快 4800 億了。可能有人對這個數字沒概念,咱換算一下,按一套房 100 萬算,這錢能買 48 萬套房,夠一個中等城市的人住了。而且這事兒才啟動幾個月,就跟夏天的雷陣雨似的,來得又快又猛。
有人可能記得,去年央行給過 3000 億讓收儲現成的房子當保障房,可那筆錢到現在還沒花完。為啥同樣是收儲,土地就比房子受歡迎?這里面的門道可深了。就像老王寧愿先收拾倉庫也不先處理臨期商品,因為土地這東西,整理整理還能升值。現在低價從開發商手里接過來,將來規劃成學校、公園旁邊的地,再賣出去就能多賺點。更重要的是,這筆錢是專項債,利息低還靈活,地方政府手里不寬裕,自然更愿意用這種省錢的辦法。
說到這兒肯定有人擔心:庫存少了,房價是不是要漲?我敢打包票,短期絕不可能。你想啊,后院倉庫里的貨只是暫時放著,遲早還得擺出來賣。就像前年某市收了 2000 畝地,去年重新規劃后拿出來一半建了人才公寓,另一半蓋了商業樓,房價該咋樣還咋樣。再說了,開發商要是日子好過,能愿意低價把地賣出去?這就跟菜販子傍晚降價甩賣一樣,實在扛不住了才會這么干。
更關鍵的信號在這兒:地方政府為啥不愛收現成的房子?因為現在房價還是有點虛高,收過來改保障房,弄不好就得賠本。這就好比老王看著貨架上標價太高的進口水果,想打折處理又怕賠本,只能先放著。所以從這點看,地方政府比誰都怕房價再往上沖,畢竟沒人接盤的市場,再高的價格也是紙上富貴。
給大伙兒說個真事兒,我老家縣城前兩年蓋了片別墅區,位置偏不說,價格還死貴,賣了三年才出去三成。今年縣里用專項債把剩下的地收了,改成了康養社區,配套建了醫院和老年活動中心。你猜怎么著?不僅原來的別墅好賣了,周邊的二手房價格也穩了不少。這就說明,合理的收儲不是耍花招,是真能讓市場活起來的。
說到底,現在的樓市就像熬粥,火太旺容易糊,火太小又煮不熟。地方政府收儲土地,就是在調火候。咱們普通老百姓買房,不用盯著那些花花綠綠的政策,就看兩點:一是你是不是真的需要住,二是手里的錢夠不夠穩當。就像買手機,新款出來別急著搶,等測評多了、價格穩了,再根據自己的需求選,準沒錯。
最后跟大伙兒交個底,樓市的冬天還沒完全過去,但已經能聽見春雷了。那些急著降價拋房的,和盼著一夜暴漲的,可能都要失望。將來的市場,更像是老鄰居過日子,不折騰、慢慢來,才能長久安穩。你們覺得自家門口的房價,還得多久能回到合理價位?評論區聊聊,我挨個給你們分析分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