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五點半,平壤外國語大學的起床號穿透薄霧。中國留學生林曉雯裹著印有BTS的珊瑚絨睡衣,瞇眼看著窗外列隊晨跑的朝鮮學生——那些深藍色校服組成的方陣整齊得如同印刷體,而她床頭柜上泡著康師傅紅燒牛肉面的搪瓷缸,正在晨光中冒著熱氣...
推開留學生公寓301室的鐵門,仿佛跨過時空結界:淡粉色窗簾與朝鮮本地產的牡丹牌電視機構成魔幻搭配,書架上《主體思想概論》旁邊赫然立著楊冪封面的時尚雜志。這個20平的單人間,是朝鮮給中國留學生的"特殊禮遇"。
"剛來時我被浴室的太陽能熱水器驚到了。"來自四川的王磊展示著手機里的對比照片:本地學生八人間的水泥地宿舍,墻上掛著金正恩視察學校的畫像;而留學生樓的公共廚房里,微波爐和電飯煲上貼著中文操作說明。最讓女生們驚喜的是每層配備的"中國阿姨"——58歲的金玉順大媽能用地道東北話聊《甄嬛傳》,還會用朝鮮辣醬改良魚香肉絲。
上午11點的學生食堂,中俄留學生窗口前永遠排著神秘長隊。今天的主菜是豆角燜面配辣白菜,餐盤邊的山楂汁讓哈爾濱姑娘李娜差點哭出來:"和老家早市賣的一個味!"而朝鮮學生窗口的清湯寡水,總是讓中國學生偷偷往那邊塞火腿腸。
食堂最東側的"特別觀察員"桌前,坐著永遠挺直腰板的朝鮮學生李哲浩。這個計算機系全優生被指派為留學生"生活伙伴",他的筆記本上密密麻麻記著:"周三早8點,林曉雯用人民幣購買兩包衛龍辣條;周五晚7點,王磊借閱《論持久戰》未歸還..."但沒人知道,他抽屜深處藏著留學生送的《三體》,書頁里夾著半包奧利奧。
下午的《朝鮮革命史》課上,俄羅斯留學生伊萬又睡著了。授課的崔教授突然點名:"伊萬同志,請解釋'千里馬運動'對現代教育的啟示!"正當這個金發小伙支支吾吾時,朝鮮女生金英姬突然舉手:"教授,這個問題我想用中文回答。"她流暢的闡述讓中國留學生目瞪口呆——原來這個總是穿褪色校服的姑娘,每晚都在熄燈后偷聽中國廣播。
放學路上,林曉雯撞見最震撼一幕:校門口的宣傳欄前,朝鮮學生正集體抄寫《勞動新聞》社論。他們軍姿般挺拔的背影,與抱著奶茶溜去小賣部的留學生形成荒誕對比。而在不對外開放的校內書店,王磊曾發現1983年版《紅樓夢》朝鮮語譯本,定價僅相當于人民幣5毛錢。
周六的留學生集體活動,總是充滿魔幻現實主義色彩。坐著學校特批的空調大巴穿過凱旋門時,導游突然指著路邊:"那是我們自主研發的智能手機專賣店!"車窗外的展示櫥窗里,三臺"阿里郎171"手機在絲絨墊上散發幽光,價格牌上的數字讓留學生咋舌——相當于本地教授半年工資。
在光復百貨商店,林曉雯用人民幣買到了朝鮮產的山參面膜,收銀員找零時給的居然是印著千里馬圖案的巧克力硬幣。而當他們想用朝鮮幣在街邊買烤紅薯時,攤主大媽連連擺手:"外國同志要用外匯券!"
黃昏的操場正在上演靜默戰爭:留學生隊的耐克鞋與朝鮮學生的回力膠鞋在水泥地上摩擦出火花。當王磊投出三分球時,對方球員突然用中文大喊:"好球!"賽后,朝鮮隊長偷偷問他:"能...用郵票換你的NBA護腕嗎?"這個父親是軍人的優等生,襯衫第二顆紐扣永遠緊扣,卻會在熄燈后溜到留學生樓看《灌籃高手》錄像。
最讓林曉雯難忘的是元旦晚會。當朝鮮學生表演完鏗鏘有力的集體舞后,中國留學生合唱的《茉莉花》竟引發全場掌聲。散場時,金英姬塞給她一個溫熱的雞蛋:"媽媽說,唱歌費嗓子..."月光下,兩人第一次并肩走在宿舍區,雖然五分鐘后就有老師前來"提醒"。
畢業典禮那天,李哲浩突然遞給林曉雯一個牛皮紙包。里面是手抄的《唐詩三百首》,扉頁寫著工整漢字:"北京見。"而在托運的行李箱夾層,林曉雯藏了本朝漢雙語的《青春之歌》——這是金英姬用三個月糧票換來的臨別禮物。
飛機掠過平壤上空時,林曉雯突然讀懂了這個矛盾的國度:那些晨跑時永遠整齊劃一的腳步聲中,藏著對留學生牛仔褲的驚鴻一瞥;食堂阿姨偷偷多加的半勺辣醬,比任何外交辭令都滾燙;而李哲浩筆記本上密密麻麻的"監視記錄",最后一頁竟畫著穿太空服的千里馬...
當我們的朋友圈曬著常春藤圖書館時,在平壤某間學生宿舍,或許正有個朝鮮姑娘借著月光撫摸中國留學生送的珍珠發卡。這個世界從未真正互相懂得,但總有人在裂縫中種下星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