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3日,積壓三年(2022年上線6集又下線)的年代傳奇劇《人生若如初見》悄然空降,沒有預告片的造勢,沒有熱搜的狂轟濫炸。這部由李現、春夏、魏大勛主演,江奇濤編劇的劇集,曾被寄予“史詩級爆款”的厚望,曾受最受期待劇集。
然而,首日峰值5810的熱度,像一記悶棍敲碎了所有人的期待開,云合數據徘徊于千萬上下,與同期熱劇形成鮮明對比。一面是“劇情扎實、演技在線”的口碑贊譽,一面是“熱度慘淡、路人難入”的市場冷遇,大制作加上演技在線的劇集為何落到如此困局?
“趁亂空降”與宣傳困局:流量難敵積壓之殤
《人生若如初見》的播出之路堪稱坎坷。2022年首次定檔,開播六集之后官微發布聲明表示因技術原因延后播出臨時撤檔,彼時,李現的粉絲在超話里焦灼刷屏“求加更”,魏大勛的團隊連夜策劃公關方案,而編劇江奇濤的筆下,還留著無數未及修改的伏筆,此后三年間多次復播傳聞均未果。
直至2025年5月,劇集調整內容后“趁亂”空降,卻已錯過最佳宣傳期。盡管李現作為一番主演化身“宣傳特種兵”,從《去有風的地方》的劉亦菲到《國色芳華》的合作演員,連發十余條動態搖人助力,但平臺僅給予“站內兩固屏”的冷處理,宣發力度遠不及同期劇集。
這種“低調”或許與題材的先天桎梏有關。該劇以庚子國變為背景,聚焦清末留日青年的思想覺醒,雖由《亮劍》編劇江奇濤執筆,歷史厚重感與藝術虛構平衡精妙,但其嚴肅的歷史敘事與年輕觀眾偏愛的快節奏爽劇存在天然隔閡。即便李現、魏大勛的流量效應吸引部分粉絲,卻難撬動更廣泛的觀劇群體。
以至于,首播當晚,即便彈幕里“吳越封神”“李現眼神戲絕了”刷屏,可云合數據卻定格在6962的熱度值,僅比前日微漲1點。觀眾們困惑地發現:明明臺詞里藏著“化一我為千萬我”的金句,畫面里鋪滿庚子年的血色殘陽,可熱搜榜上始終不見蹤影。有人翻出江奇濤的《亮劍》時代感慨:“當年《亮劍》開播三天斷貨,如今《人生若如初見》連個熱搜位都搶不過甜寵劇。”
口碑突圍與熱度悖論:品質劇的“曲高和寡”
《人生若如初見》面臨了很多品質劇同樣的困境,劇集的口碑優勢顯而易見。江奇濤的劇本以“大事不虛、小事不拘”為原則,將虛構人物嵌入真實歷史脈絡,既有梁鄉(李現飾)從清宗室貴族到維新軍事領袖的蛻變,也有謝菽紅(春夏飾)從封建閨秀到獨立女性的覺醒,群像刻畫飽滿立體。制作上,劇組復刻晚清服飾禮儀,3000余套考究戲服、日語臺詞原聲演繹、沉浸式同期聲設計,均彰顯匠心,這也是好評如潮的一方面。
然而,精良制作未能轉化為市場熱度。其一,歷史改編的“戴著鐐銬跳舞”,雖然故事線還未完整,但已可以看出,盡管刪改了爭議情節,但梁鄉的皇族后裔身份仍讓觀眾如鯁在喉。有歷史系學生發長文分析:“保皇派與革命黨的思想碰撞本該是亮點,可弱化主線后的群像敘事,反而成了流水賬。”也是因為如此,作為歷史正劇,受眾本來就小于古偶、甜寵的前提之下,劇中涉及滿漢矛盾、革命派系斗爭等復雜議題,讓年輕觀眾觀看門檻拉高了不少。再加上,愛奇藝本身的“棄子”行為--八集一次性上線,看似誠意滿滿,卻未針對短視頻平臺定制高光片段,讓這部劇難以實現突圍。
長尾效應能否逆襲?歷史劇的“慢熱”可能性
盡管開局不利,觀眾對《人生若如初見》仍抱有逆襲的希望。轉機或許藏在細節里。有觀眾發現,劇中梁鄉歸國后儀態變化的鏡頭,竟藏著三個月體態訓練的痕跡;魏大勛刑場戲中顫抖的竹茭,是NG20次才捕捉到的真實恐懼。演員在線加上#江奇濤封筆之作#,后期口碑發酵可能吸引“慢熱型”觀眾入場。
縱觀電視劇市場,歷史劇向來不乏“低開高走”先例,如《覺醒年代》初期熱度平淡,后期憑口碑登頂。若《人生若如初見》后續劇情能強化戲劇張力(如楊凱之的革命犧牲、梁鄉與舊勢力的決裂),或許能復制這一路徑。
《人生若如初見》的“叫好不叫座”,本質是優質內容與市場偏好錯位的縮影。當觀眾抱怨“劇荒”時,真正的好劇卻因宣發弱勢、題材壁壘被埋沒。
或許該劇正在等待一個契機——用綿密的敘事穿透流量泡沫,讓“踏實感”從演員的表演升華為劇集的生命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