純電動車快充到底能有多快?在比亞迪成都站的“超級e平臺技術解析會”上,我們得到了一個頗具顛覆性的答案:5分鐘,400公里。
那么我們不禁想問,兆瓦閃充是否意味純電動車可取代油車?電車要真正替代油車,繞不開兩個核心問題:一是成本,二是效率。
近年來,在電池價格持續下降和政策推動下,純電動車的購車成本已經逐步逼近傳統燃油車,甚至在某些細分市場形成了反超。但另一個更棘手的問題——“補能效率”——卻一直是橫在用戶心中的一道坎。
尤其是在長途、高頻出行、冬季低溫等場景下,純電車“充電慢、充電難、充電等太久”的焦慮,始終沒有被徹底消除。直到比亞迪在漢L和唐L上量產落地了“兆瓦閃充”,行業才真正有了從“快充”向“極快補能”跨越的標志性節點。那么,充電5分鐘,續航400公里,聽起來令人振奮的技術,真的足以推動純電車全面取代油車嗎?
從“快”到“極快”:兆瓦閃充解決了什么?
所謂兆瓦閃充,并不僅僅是把原有快充樁的功率提升幾倍那么簡單。它的核心,是圍繞整車的電氣系統、電池管理系統以及充電基礎設施進行系統重構。比亞迪推出的超級e平臺采用了全域1000V高壓架構,整車平臺、電池和電控系統全部支持千伏級高壓與千安級電流,從底層打開了電能快速輸入的通路。
這一平臺能夠實現高達1兆瓦的峰值充電功率,而不是在實驗室才能實現的概念。在漢L和唐L的實測中,這一技術帶來了5分鐘補能400公里的速度,并且在整個充電過程中,即便電量逼近90%甚至95%,仍能保持高功率輸入而非明顯衰減,這意味著用戶可以真正“隨停隨充”,不必擔心功率驟降。
這套系統還考慮到了各種實際使用場景,例如冬季低溫條件下,閃充電池具備自加熱能力,在低溫環境中也能維持高效充電,效率提升超過50%。對于北方用戶而言,這項能力是跨越心理門檻的關鍵。
真正能取代油車,得讓用戶“不用再算”
燃油車的便利在于加油站無處不在,通常五分鐘就能完成加油,無論冬夏晝夜,效率始終如一。而過去的純電車使用體驗更像“計劃式”,用戶必須算清行程、查好樁點、預測排隊、留出時間。這種使用上的心智負擔,是純電遲遲無法全面替代燃油的關鍵阻力。
在效率層面上,兆瓦閃充已經與燃油車持平。它的充電速度已經超越傳統加油節奏,同時比亞迪已建成500座兆瓦閃充站,并計劃在年內擴展到4000座。該系統支持500V和750V公共快充樁以及雙槍并聯技術,讓用戶無需刻意尋找專屬樁點。
這意味著,在大多數日常通勤和長途出行中,用戶不再需要額外的時間管理和路線規劃,純電車的使用體驗將接近油車。
漢L與唐L:兆瓦閃充的第一批“實用化樣本”
比亞迪并沒有讓兆瓦閃充停留在技術展示層面,而是直接將其搭載在面向市場的主銷車型——漢L和唐L上,并實現了全系標配。這點非常關鍵,因為它說明比亞迪的意圖不僅是“技術領先”,更是“用戶普及”。
漢L作為旗艦轎車,主打年輕人市場,強調操控與智能;唐L則面向家庭用戶,提供大五座空間和舒適性。兩車雖然風格不同,但在補能體驗上完全一致——五分鐘續航400公里不是“選裝體驗”,而是“全系基礎能力”。
這也是一個信號:未來兆瓦閃充不只是高端車型的炫技功能,而是要下沉到更廣闊的產品線,成為用戶選擇純電的理由之一。
“快充替代油車”,還缺什么?
盡管兆瓦閃充在效率和體驗上完成了對燃油車的挑戰,但要實現全面替代,還需解決幾方面的問題。首先,用戶對高壓快充的安全信任尚待建立,需要更多時間和使用案例來消除疑慮。其次,高功率快充對城市電網和樁站建設提出了更高要求,相關政策和標準仍需完善。此外,雖然4000座兆瓦站點數量可觀,但在二三線及偏遠地區的覆蓋率還有待提升。最后,要讓這項技術向更低價位車型下沉,還需要進一步的規模化生產和成本優勢。
兆瓦閃充已經提供了“可替代”的核心能力,但要讓更大范圍的用戶真正可選,還需要時間、生態體系的完善和用戶接受度的同步提升。
結語
兆瓦閃充不是電動車取代燃油車的終點,但它無疑是一個分水嶺。它把電動車從“能用”推向了“好用”,也為未來構建起一個新的補能范式。過去用戶是在“忍受”電動車的充電方式,現在開始有了“接近油車”的體驗,下一步,或許是“明顯優于油車”的反向碾壓。所以,電動車是否能取代油車?如果你問一位曾經因為“充電焦慮”放棄買電車的用戶,他很可能會因為這五分鐘的充電體驗,重新考慮答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