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平臺莫成旅游購票陷阱幫兇
《法治日報》記者近日采訪了解到,不少第三方平臺售出的景區(qū)門票存在無法使用的現象。有消費者反映,通過第三方平臺購買的景區(qū)門票、導游服務頻頻出現“未使用即被核銷”“退票規(guī)則模糊”“客服推諉”等問題,導致游客行程受阻和經濟損失。
景區(qū)購票的“陷阱”并不復雜。個別無良商家無疑是挖陷阱的人——利用景區(qū)不支持第三方平臺購票這一信息差,向游客兜售“不存在的門票”。不過,讓消費者放松警惕、掉入陷阱的,恐怕是第三方平臺提供的信用背書。
作為連接景區(qū)、游客與商家的橋梁,平臺本應確保交易公平公正、安全有效。然而,部分平臺非但沒有擔起主體責任,反而放任無資質商家入駐,導致虛假信息、誤導性宣傳在平臺上肆意“挖坑”。待消費者不慎掉坑里,這些平臺不是趕緊拉一把、積極協調解決問題,而是當起甩手掌柜,或裝傻充愣。總之,“都是你們(商家和消費者)的錯”,主打一個“不粘鍋”。
有人問,為何不維權?信息、規(guī)則、技術等方面皆處于劣勢的消費者,對此恐怕也無可奈何。首先那些“打一槍換一炮”的無良商家,東窗事發(fā)后恐怕早就不見蹤跡了,消費者欲直接維權,希望渺茫;寄希望于平臺能為其做主時,卻發(fā)現平臺的相關退改簽規(guī)則模糊不清、門票使用限制也不明確,若消費者購票時稍不留意,就容易著了道——平臺利用格式條款免除其自身責任。更有甚者,有的平臺利用自身的技術優(yōu)勢,在未提示使用期限的情況下,直接在后臺將預售門票強制核銷。消費者如果沒有提前留存證據,便可能“死無對證”。
購票陷阱頻發(fā)不僅是個別平臺的問題,也是對旅游市場監(jiān)管體系的一次警示。監(jiān)管部門必須對相關平臺上些手段了。一方面,要督促其履行審核職責。比如嚴格商家資質審核、規(guī)范平臺運營行為、明確退改簽規(guī)則等,保障消費者的知情權與選擇權。另一方面,建議盡快完善相關細則,明確第三方平臺的資質要求及處罰標準。該懲罰的懲罰、該取締的取締,唯有嚴懲違規(guī)者,才能震懾潛在者。此外,消費者也不妨多留個心眼,確認平臺是否得到景區(qū)官方授權。(陳文杰)
來源:廣州日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