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給大家分享一個我在看《浪姐6》時,無意中“挖”到的溫暖感人的故事,它關于母親、關于養育,也關于成長……
本季浪姐,要說讓我眼前一亮的黑馬,張小婉肯定是其中之一。
初舞臺,她就以一曲融入戲曲元素的《唱念愛》驚艷四方,拿到最高等級SuperA。
舞臺表現不俗,她的臨場應變能力更是超強。
第一次公演,她跳舞時被紗絆倒,在一秒內迅速做出反應,用一個絲滑的打轉姿勢過渡,盡最大努力避免舞臺事故。如果不說,很多觀眾還以為是故意設計的舞蹈動作。
在參加浪姐之前,張小婉身上的標簽是“搞笑女”“喜劇演員”,她的喜劇搭檔就是我之前寫過的管樂,這倆活寶太能鬧騰了,可以用“靜若處子,動如瘋子”來形容。
只要她一出場,就能給觀眾帶來滿滿的情緒價值。
但最打動我的,還是她在初舞臺表演前,對著大海,用方言向去世的親人喊話:姥姥姥爺,我來乘風破浪了,你們看見了沒有?
表演結束后,張小婉母親給她發來一條信息:“婉婉,媽媽很少跟你說這樣很正式的話,但是你真的很閃耀,我真的很驕傲。”
了解張小婉的成長歷程后,我才明白這其中深切的愛與遺憾。
“5毛錢,也有5毛錢的快樂”
張小婉出生于河南的一個梨園世家,姥姥李蘭芬和姥爺劉國典,都是豫劇表演藝術家。
姥姥姥爺都希望她能傳承戲曲,小時候,姥爺幫她壓腿,姥姥拍著手教她唱豫劇。
帶著姥姥姥爺的真傳,她7歲半的時候就參加了河南臺節目《梨園春》打擂臺賽,大方靈動,毫不怯場。
不過那會兒,張小婉覺得學戲太累,沒有堅持下去。
姥姥得知她選擇放棄,不無遺憾地感慨:“哎呀,你不唱戲有點可惜了,你要是扮上相,在舞臺上一定很漂亮。”
年幼的張小婉聽到姥姥這句話時,沒有太大感覺,隨著年歲漸長,記憶在她心里越來越清晰深刻。《浪姐》初舞臺上的選歌、扮相、動作、對著大海喊話,是她對姥姥遲來的回應,也是對曾經遺憾的彌補。
雖然中途放棄了,但早年間的“童子功”,給她打下了很好的基礎,讓她終身受益。姥姥姥爺對戲曲的極致熱愛,也潛移默化地影響了她。
她姥姥患有阿爾茨海默病,對大部分人和事印象模糊,但只要有人跟她對唱詞,她都能一字不差地對下去。姥姥還有癲癇,發作的時候意識都不清醒了,嘴里依然在哼戲。
目睹這個場景的張小婉感到極大的震撼,她才發現,原來真的會有人把一輩子的情感,都寄托在自己的專業上面。
張小婉父母在她三歲時離異,她跟著母親一起生活。母親有段時間沒有工作,日子過得很苦,家里沒有電視,電器也很少,但她心里一點都不苦。
因為母親、姥姥、姥爺一起,給了她豐富而完整的愛。
母親離異、失業、千難萬險的時候,也從來沒有把負能量發泄到張小婉身上,而是竭盡所能,不讓生活的風雨淋到她。
沒有電視,沒有玩具,母親就打手鼓哄張小婉唱歌,她開心得不得了。
最窘迫的時候,家里只剩一塊錢,母親決定帶她回姥姥家。坐公交正好要一塊錢,可下樓時,她突然說想吃冰淇淋,母親二話不說:“那咱就買!”當即花5毛錢給她買了根冰淇淋,抱著她走到了姥姥家。
“有5毛錢,就先快樂5毛錢的。”是母親給女兒最厚重也最輕盈的愛。
多年之后,那時的狼狽張小婉已經不記得,可那根冰淇淋的甜,和純粹的快樂,永遠留在了她的童年里。
在職業選擇上,母親也無條件地支持她,只要是她感興趣的事情,母親就隨時做好砸鍋賣鐵的準備,鼓勵她去嘗試。
于是,她一邊讀書,一邊學跳舞、跑劇組演戲,在多個領域探索自己的愛好,后來進入北京舞蹈學院附中“歌舞專業”學習,2011年考進北京舞蹈學院音樂劇系。
由于母親對她足夠尊重,成長過程中,張小婉幾乎沒有“叛逆期”,母女倆親密無間,可以大方地表達對彼此的愛。
“搞笑女”,火得不容易
長大后,貧窮沒有在她心里烙下痕跡,她樂觀、自信、舒展、底氣十足。
從學校畢業后,盡管張小婉外形出挑,專業能力扎實,但演藝圈本來就廝殺激烈,毫無背景和根基的她很難找到機會能“冒出頭”。
最開始,她只能接一些跑龍套的小角色,還做過藝考培訓老師,甚至還去考了美人魚表演資格證,想方設法為生計奔忙,她從未覺得自己有多慘。
有一陣子,每天能穩定賺到200塊錢,她還樂呵呵地想:哇塞!好富有,這怎么花得完?
很多年里,張小婉都是這樣一邊跑龍套一邊打零工,直到2022年,她31歲的時候,才迎來了屬于自己的契機。
那一年的《一年一度喜劇大賽2》中,她和管樂搭檔,創作了《千年就一回》《大放光彩》等小品,憑借天衣無縫的肢體默契度,爆火出圈,最終拿到總決賽季軍。
評委那英都對她們贊賞有加,夸她們表演時的狀態“太驚艷了”。
《喜劇大賽》之后,她的機會肉眼可見地多了起來,在多部熱播劇中有了名字。
先是和管樂一起,在《墨雨云間》中飾演一對搞笑丫鬟蕓雙和香巧。
后來,又在《以美之名》中,出演一個想當主角的小演員宋圓圓。
在最近熱播的司法題材劇《無盡的盡頭》中,張小婉飾演一個“編外人員”程薇,和劉琳、任素汐等搭戲,絲毫不落下風,又充分發揮喜劇天賦,貢獻了不少笑點。
在今年的央視春晚中,她還和管樂一起,再度扮演青蛇和白蛇,與葉童、趙雅芝同臺演繹小品《借傘》。
又從默默無聞的小演員到逐漸擁有一席之地,對于這段來時路,她很少抱怨,也并不會為未來焦慮,她總是相信日子會越過越好。
上周和朋友聊天的時候,我分享了張小婉母親“5毛錢買冰淇淋”的故事,朋友聽完沉默了一會,說:
“真羨慕,我媽是那種哪怕有100塊錢,都不舍得花5毛錢給我買冰淇淋的人。”
我也陷入了沉默,的確,很少有父母能像張小婉母親這樣,在僅剩一塊錢的時候,愿意花5毛錢,只為讓女兒快樂。他們不是不愛孩子,而是覺得比起快樂,節儉、感恩、居安思危等“品質”更加重要。
但真的是這樣嗎?
《奇葩說》辯手席瑞講過一件事:他父母也離異了,從小到大,他聽過最多的一句話就是,家里沒錢,你媽一個人養你不容易。
有一次,他跟著姥姥去逛超市,被貨架上的一瓶橘子罐頭吸引,實在沒忍住,買了下來。回家路上,姥姥對他說:這瓶罐頭7塊9,抵得上一頓飯錢了。
席瑞的心瞬間被擊中,那瓶本應甜蜜的罐頭,他吃到嘴里只覺得苦澀無比。
即便后來,席瑞在事業上取得了一些成就,不缺錢了,內心卻始終充滿了焦慮與擰巴。到消費場所,他會本能地感到害怕,手里要是沒有準備3倍以上的錢,就會渾身不安。生病了,只要不是特別嚴重,就硬扛著不去醫院。
席瑞的經歷并不罕見,因為他從小到大都被強烈的“不配得感”支配,潛意識里覺得自己不配擁有快樂,和父母也難以親近。
其實關鍵密碼,可能就藏在“五毛錢的快樂”里,小朋友想要的很簡單,就是每天生活里的一點點甜,他們會小心翼翼的收集在自己的“糖果罐子”里。
而這個隱形的“糖果罐子”,能鋪墊了孩子一生的底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