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陸棄
美國的“關稅大棒”再次揮向歐洲,然而這一次,歐洲人沒準備繼續忍氣吞聲。隨著特朗普政府近期先后與中國和英國達成降稅協議,歐盟方面的憤怒和警覺正在迅速升級。一邊是特朗普高調宣布對歐洲鋼鐵、鋁制品和汽車施加25%的懲罰性關稅,另一邊則是歐盟高官密集放話,“如果只能拿到和美英同樣的條件,那就等著我們的報復吧。”在一場愈演愈烈的跨大西洋貿易角力中,歐洲態度強硬得前所未有。
5月15日,美國《華爾街日報》爆出猛料:多位歐盟國家高級官員正在推進一項目標更高的談判策略,要求美國給出的貿易條件必須優于此前的美英協議和剛達成的中美協議。換句話說,歐洲人不只是不接受“次等待遇”,而是要拿到“最優協議”。這番發言,無疑是對特朗普政府“分而治之”貿易戰策略的正面回擊,也是對美國企圖以關稅勒索歐洲讓步的警告:歐洲,不會再做沉默的盟友。
事實上,特朗普政府自年初以來所推動的所謂“對等關稅”政策,已經逐漸從對華的經濟打壓,蔓延至對傳統盟友的逼迫。就在上個月,美國將對歐洲商品的加征關稅上調至25%,隨后又宣布“臨時寬限”到10%的基準稅率,設置90天談判期。然而在這一表面上的“妥協”背后,隱藏的仍是赤裸裸的貿易勒索和不對等談判意圖。歐盟對此早已看穿,并拒絕接受。
以瑞典為例,其對外援助與外貿大臣本杰明·杜薩的表態堪稱強硬。他公開表示,如果歐盟只能獲得與美英協議同等的待遇,美國“可以預期我們會采取反制措施”。這是歐洲高官罕見使用如此直白而充滿威脅性的話語,顯然,特朗普的“商業訛詐”正將歐洲各國推向共同的反抗陣線。法國貿易部長也毫不掩飾憤怒地表示,“維持10%的基準關稅不可接受”,這是“對歐洲的不尊重”。
特朗普政府正在以“國家安全”為名,啟動針對歐盟藥品出口的貿易調查,依據的是1962年出臺、冷戰背景下制定的《貿易擴展法》第232條款。這種做法不僅牽強附會,而且對歐洲制造了極大的羞辱與挑釁。要知道,許多美國藥品本身就是在愛爾蘭等歐洲國家的工廠生產后再出口回美。面對這種“自己掏槍指自己”的邏輯,愛爾蘭副總理憤怒回應:“認為愛爾蘭威脅美國國家安全?荒謬至極!”
面對這一系列不合理的“貿易霸凌”,歐盟的反擊也逐步升級。5月8日,歐盟委員會已啟動針對美國商品的反制征稅清單的公眾咨詢程序,并準備將美國“對等關稅”訴至世貿組織。與此同時,歐盟各國正在協調共識,準備在談判期結束后采取集體反擊措施,包括提升對美汽車、農產品、醫藥原料等關鍵領域的報復性稅率。
更具戰略意味的是,面對美國在經貿領域的孤立主義,歐洲部分國家已經開始推動向亞太靠攏。瑞典政府近日提議推動歐盟集體加入《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CPTPP),以此抵消美國“關稅戰”對出口市場的封鎖效應。這一動向一旦成真,將成為歐美貿易關系的重大分水嶺,也意味著歐盟在全球貿易布局中,將不再唯美國馬首是瞻。
歐盟的底氣來自哪里?一方面,在與英國和中國的談判中,特朗普政府已經顯露疲態,主動降低了關稅壓力,為歐洲提供了“談判窗口”。另一方面,歐洲內部對于特朗普以“盟友”之名行“打劫”之實的做法日益反感,政治層面正出現罕見的團結。布魯塞爾的官員直接表態:“我們學到的最大經驗就是不要急于行動。”
沒錯,歐洲人變得更冷靜、更強硬、更善于借力打力。一位正在主持歐盟貿易會議的波蘭副部長直言:“我們不需要一個快速協議,我們需要一個好協議。”這句話的背后,是對特朗普“極限施壓”戰術的蔑視,也是對“空頭政治協議”的警惕。
有趣的是,美國政界已開始感受到來自歐洲的“反制恐慌”。5月14日,美國國會火速召開聽證會,針對歐盟可能加入CPTPP并在關鍵行業展開報復進行緊急討論。這一舉動,恰恰說明了特朗普政府的“關稅訛詐術”已逼近反噬臨界點。
最終,這場美歐貿易交鋒將走向何方?答案或許取決于特朗普是否愿意認清現實,與其繼續揮舞關稅大棒四處點火,不如坐下來與真正的盟友達成平等互利的協議。如果不能,美國不僅會失去一個強大的市場,更會失去其賴以維系全球霸權的“同盟體系”。而對于歐盟而言,這一場“以斗止霸”的博弈,可能正是其重塑戰略自主、走出美國陰影的歷史契機。世界不會永遠圍著美國轉,尤其當美國開始反復無常、背信棄義的時候。美國可以揮動關稅,但歐洲這次,不打算低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