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一些高校還在秉承著“死記硬背才是學習正道”、“課本知識堆砌”的辦學理念時,上海師范大學卻偏要玩一場“硬核破局”——打破傳統教學模式,玩起來“翻轉課堂”,各個專業紛紛開展野外大學堂。
這場戶外教學,讓每個學生都揣著“實踐力 + 探索欲”的雙引擎,在自然與科學的賽道上,跑出了“全能玩家”的颯爽姿態。
作為扎根上海 70 余年的“師范實力派”,該校始終秉持開放創新的教育理念,早在其他院校探索實踐教學模式時,便率先將野外大課堂打造成特色育人品牌。這種將自然探索融入知識習得的“成長盲盒”式培養,既延續了學校重視實踐的傳統,更成為其在基礎教育領域保持領先的關鍵密碼。
在教學特色上,上海師大打破了傳統課堂邊界,構建“三全育人”實踐體系。地理科學專業依托“青藏高原凍土形成及其影響虛擬仿真實驗”等國家級課程資源,結合青海高原地質考察、長三角濕地生態監測等實地項目,形成“虛擬仿真+野外實踐”的雙軌教學模式。
課堂與自然無縫對接,使得他們早在實習時就用無人機測繪過地形、用土壤檢測儀分析過肥力,在戶外的學習中,同學們常常會發出如此感嘆,跟著老師們一起“飛檐走壁”,是每一位實習過的同學印象最深刻的場景。
更絕的是,上海師大的野外大課堂從不搞“形式主義”。該校加強野外實習基地建設,分別設立青西生態氣象綜合觀測場、南京地質野外實習基地等多個實習基地,并在長三角地區布局了20余個戶外實踐基地,從佘山國家森林公園到浙江德清地理信息小鎮,每個基地都像一個“沉浸式學習副本”。可以說在環境與地理學院,科研成為每個學生的“必修課”。
比如,環境與地理科學學院已建設了浙東自然地理野外綜合實習、江蘇南京-安徽巢湖地質實習等7條實習線路,對實習內容和實習評價進行了課程化設計,以實現本科生高階實踐創新能力的培養。
該校搭建的“本科生科研培育計劃”,更將野外教學與科研訓練深度綁定,允許大二學生直接申請野外科研專項。每年立項的80余個課題中,70%的選題靈感直接源自野外實習中的觀察與思考,形成“實習發現問題—科研解決問題—成果反哺教學”的良性循環。
從實驗室到曠野,從課本到大地,上海師大的野外大課堂,早已超越了傳統實踐課的范疇。這場人才培養的“破”,讓每個學生都在真實的挑戰中,“立”起了真本領。
上海師范大學用實力證明:真正的教育,從來都生長在行走的路上。如果你也想體驗一把戶外課堂,把論文寫滿大地,這里絕對是最好的選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