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是成長的必修課;實踐,是教育的鮮活課堂。從田間地頭的“自然學堂”到匠心獨運的“非遺工坊”,從科技賦能的“智慧農場”到家校聯動的“生活課堂”——金堂縣各學校因地制宜,打造獨具特色的勞動教育品牌,讓“勞動最光榮”的信念扎根童心,讓“創造向未來”的種子悄然萌發。
今天,我們將走進金堂縣趙家小學的勞動教育現場,看孩子們如何用雙手丈量土地的溫度,用汗水澆灌成長的智慧,用創新點亮勞動的意義。
“勞動”不等于“勞育”,金堂縣趙家小學在思考中不斷踐行、探索,對勞動教育的認識也在不斷深化。學校意識到,僅僅讓學生參與勞動實踐是不夠的,還需構建科學系統的勞育體系。于是,學校著手制定詳細的勞育教學計劃,整合各方資源,引導學生在實踐中讓勞動教育真正落地生根。
一、課程開花,生成《校園小農夫》
鄉村娃對田園四時、稼穡耕作具有一種天然的親近。學校立足學校特色、學生特點,著力開發《校園小農夫》勞動教育校本課程。
01
“校園農家”陳列室
學校建有一間“校園農家”陳列室,里面有犁、耙、風車、水車、紡車、石磨等農耕工具。按照課程計劃,定期組織學生在課程老師的帶領、講解中去陳列室轉一轉石磨、搖一搖風車,推一推雞公車、戴一戴草帽……了解農具知識,體驗勞動的艱辛,享受農耕魅力。
02
《校園小農夫》校本課程
《校園小農夫》課程將課堂知識教學和勞動實踐相結合,培養學生實踐能力、促進學生全面發展。課程以蔬菜種植為主題,包括課堂教學、種植實踐和綜合拓展三個模塊,旨在引導學生了解農物生長、農物特性、營養與保健、烹食技術等,并結合課程內容設計實踐安排表、“我的發現記錄卡”和種植日志等,進一步形成系列課程,實現學科融合。
二、實踐生根,長出勞動技能
教學樓后面及側面的閑置空地、書韻亭旁的斜坡,校外兩處種植基地讓“小農夫”們動起來。
01
種植實踐
管好“責任田”,經營好“一畝三分地”讓孩子們有了自覺勞動的“責任心”。經歷選種、整地筑畦、施放基肥、播種、定植、施肥、灌溉、松土、植物調整、病蟲害防治直至收獲的全部種植過程,讓“農務”不再陌生。當勞動果實化為盤中美食,更是再添勞動魅力。
02
綜合拓展
勞動課程不只結出勞動果實,更開出五育并舉、學科融合之花。在種植實踐基礎上各班還組織開展了系列拓展活動,“蔬菜手抄報”“種植交流會”“菜園規劃設計展”“我的種植日志”“種植豐收節”......讓孩子們在活動中體會糧食來之不易、學會合作、發揮特長。
03
服務社會
勞動之趣,非限于隴畝之間。學校還策劃了一系列校外實踐活動。在“雷鋒月”期間,孩子們深入社區,宣傳環保知識、參與垃圾分類與街面清掃;在“重陽節”,前往敬老院,為老人整理臥室、洗衣梳頭、清掃院落;在“愛心農場”收獲季,參與采摘果實,將果實主動分享,捐贈福利院。
三、師資發力,灌溉成長幼苗
學校系統謀劃,發揮校內校外師資資源,助力勞動教育生根發芽。通過組織勞動教育培訓、教學研究、實踐交流活動等,組建一支能勝任勞動教育課程資源開發、實施,并開展勞動教育學科融合的專業教師隊伍。一是組建勞動教育課程小組,專門負責學校勞動教育與國家課程學科教學的有機融合、校本課程的研發和實施。二是挖掘校內教師資源,安排教授專門的勞動課程,對菜園進行管理和對學生進行勞動種植實踐指導。三是聘任有經驗的校內外專業人員擔任勞動與技術綜合實踐探究課兼職教師,組織并帶領學生開展綜合實踐活動。
勞動教育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學校將致力于培養學生對勞動和生活的熱愛,進一步鞏固勞動教育的基礎,促進學生全面均衡發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