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4日晚,錦江區的暮色里躍動著別樣精彩。當古琴聲穿越千年在街頭流淌,當視障歌手的歌聲刺破黑暗,一場以藝術為橋梁的特殊演出,正在書寫城市文明的新注腳。這場"漫步成都街頭·殘疾人特殊藝術表演"首站活動,用一小時的光影交織,演繹出殘健共融的溫暖篇章。
弦歌起處 照亮藝術星空
三圣街道姚溢的古琴《茉莉花》如清泉石上流。指尖撥動間,"好一朵美麗的茉莉花"的婉轉旋律與錦江夜風纏綿,現場瞬間被帶入江南煙雨的意境。視障歌手高友華緊接著獻唱《鄉戀》《海戀》,他閉著眼沉浸歌唱的模樣,讓"海上生明月"的歌詞有了穿透靈魂的力量。當助殘志愿者獻唱《像是一顆星星》時,舞臺光柱與路燈交相輝映,恰似為特殊藝術家們鑲嵌上星光的勛章。
校園開放日
生命律動 叩響心靈之門
錦華路街道聶國春的獨舞《花兒為什么這樣紅》,將民族風情化作流動的詩。紅色裙裾旋開時,觀眾席亮起此起彼伏的手機燈光,恍若滿城繁花應和。視障歌手唐焱連唱《你的答案》《老街》時,渾厚嗓音里裹挾著故事感,"但行好事,莫問前程"的歌詞引發全場大合唱。最令人屏息的是錦官驛街道的太極推手表演,兩位老者在方寸間演繹剛柔之道,行云流水的動作讓武術美學有了哲學深度。
城市溫度 浸潤每個角落
東湖街道黃豫良的《天邊》將晚會推向高潮,高亢聲線穿透夜空,三圣街道林敏的《臥龍吟》古箏收尾時,弦外之音仍在街區回蕩。這場特殊的露天演出,沒有刻意的悲情渲染,只有藝術本真的震撼。
這場街頭藝術盛宴,不僅展現了殘疾人自強不息的精神風貌,更丈量出一座城市的文明高度。當古琴聲與汽車鳴笛聲和諧共存,當掌聲為所有追夢者響起,錦江的夜晚便有了最動人的溫度。期待更多這樣的"偶然遇見",讓藝術成為照見心靈的明鏡,讓溫暖成為城市永不熄滅的燈光。
@錦江殘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