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快報訊(記者 鄭文靜)7月12日,由江蘇省文化館主辦、江蘇鳳凰美術出版社協辦的“溯流尋源”——成公亮先生誕辰85周年古琴專場音樂會(南京站)圓滿落幕。這場音樂會以琴音為紐帶,匯聚成公亮的親友、學生、學者及古琴愛好者,共同追憶其藝術人生,致敬他對古琴文化的卓越貢獻。
成公亮1940年生于江蘇宜興,師從梅庵派劉景韶與廣陵派張子謙,融兩派精髓于一身,形成溫潤深邃的獨特風格。他的演奏被譽為“內心情感的極致”,琴音中既有對自然的細膩感知,亦飽含對生命的哲思。其畢生致力于古琴藝術的傳承與創新,打譜整理《鳳翔千仞》《文王操》等古曲,創作《袍修羅蘭》等新作,并出版《廣陵琴韻》《秋籟》等經典專輯,為古琴文化留下豐厚的藝術遺產。
江蘇省文旅廳非遺處處長宋莉莉,江蘇省文化館館長、省非遺保護中心主任趙彥國等出席活動,南京藝術學院音樂學院副院長陳潔、南京大學教授余寧、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魯羊、南京師范大學自然藝術研究院院長朱贏椿、江蘇鳳凰美術出版社總編輯王林軍、南京藝術學院教授任大慶等先后從不同視角追憶成公亮先生。
成公亮古琴藝術傳承人、著名旅德古琴家成紅雨在音樂會上回憶了小時候跟隨父親學琴的點滴生活,講述了她隨父親覓得并修理唐琴的故事,她認為父親將畢生的精力都獻給了打譜和古琴。
陳潔眼中,成公亮是一位非常低調、純粹的老教師和長輩,勤勤懇懇工作,幾十年如一日對琴學研究和投入的精神,是每一位音樂工作者和教師的楷模。
余寧與成先生是忘年交,還專門帶來了與成公亮有關的老物件,包括當年成公亮錄制的磁帶、期刊、錄音等,并感謝成公亮用智慧的語言和引導讓自己愛上了古琴,從一個外行人變成了一名古琴愛好者。
魯羊以質樸的語言追憶了成公亮先生,稱“成老師是我唯一的古琴老師,是他讓古琴陪伴了我30年。”他回憶了與成老之間的相處點滴,分享了他們之間的故事,并盛贊成老先生的古琴作品《文王操》,極力推薦大家去看成老為電視劇《孔子》所錄制的古琴曲。
朱贏椿以幽默的語言分享了第一次與成公亮相見時的情形,生動地講述了與成公亮之間發生的多件趣事。在他眼中,成公亮是一位生活簡單、為人低調質樸的長者,其對古琴事業的熱愛已經深入骨髓。
王林軍借用《憶故人》《陽關三疊》《秋籟》三首古琴曲來追憶成公亮先生,向一代古琴大師致敬。同時也向為傳播和推廣古琴文化而長年奔波于中德兩地的成紅雨致意。他認為,紀念成公亮最好的方式就是聽他的音樂,讀他的文字,并向大家介紹了蘇美社修訂重版的“秋籟居系列”圖書的有關情況,這套圖書的出版將系統地呈現成公亮在琴學理論、打譜創作等領域的學術成就。
任大慶向成紅雨捐贈了中國畫作品《秋籟》。他認為,畫中一個孤獨的琴人意境非常符合成公亮先生給世人留下的印象。成紅雨表示,作品《秋籟》今后將被收藏在丁蜀鎮的成公亮古琴藝術館中,供游客學習鑒賞。
音樂會上,成紅雨教授攜唐琴“秋籟”登臺,領銜演奏《憶故人》《袍修羅蘭》套曲等曲目,副教授周杰、音樂唱作人楊莉、黃瑞怡、袁瑜翎等青年演奏家也一一登臺獻藝,演繹經典曲目。
這場音樂會不僅是對大師的緬懷,更是一場跨越時空的藝術對話。成公亮先生的藝術精神,通過琴音與文字,繼續滋養著當代古琴文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