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4日清晨,當第一縷陽光灑進廬江縣泥河鎮泉西村的農家小院,村民王桃連為小叔在理頭發,現在兩個未成年的孫子都在家里,她必須得乘他們睡著起來干活。九時許,在這個干凈整潔的農家院落里,泥河鎮志愿者們在國際家庭日到來之際,前來屏息聆聽的不僅是跨越30載的親情守護,更是一部鮮活的“家風教科書”。
曾獲得“第三屆感動廬江十大人物提名獎”的王桃連今年57歲,她自出嫁幾年以后,就開始照顧生病的婆婆與小叔,如今婆婆去世,照顧小叔的生活起居有30年了。她的行為被當地被群眾交口稱贊,兒子與媳婦受其影響,也對小叔十分上心、孝敬。
王桃連照顧小叔。
1991年,王桃連與同村村民張先中相識并相愛了。1992年,男方到她家提親,有村民好心提醒,張先中那個生活不能自理的殘疾弟弟以后會成為負擔。王桃連卻不這么想。“才結婚幾年是他母親照顧的,之后他母親生病,我就開始管了,畢竟是一家人。”王桃連說。在王桃連的印象中,小叔是小兒麻痹癥后遺癥導致的肢體二級殘,走路靠兩根棍子支撐,身體呈扭曲狀態,稍不留神就會摔倒。
她的丈夫常年外出務工,現在兒子也外出務工了,家里家外全靠她。照顧小叔不是口頭上說的那么容易,每頓飯都要盛好端到他面前,洗澡、洗臉、洗衣、疊被、理發,甚至穿衣都是她一手搞,連在衛生間待久了,王桃連都要進去看。家里種了些田地,王桃連都不敢待久,生怕小叔在家摔倒。“孝老愛親是傳統美德,我所做的是應該做的,孩子在看著你呢。”王桃連的話非常樸實。在她的帶動下與影響下,兒子與媳婦都對小叔非常孝順,逢時節回來,每次都要帶給他營養品,還攙扶著他鍛煉。2024年小叔生病住院,兒子媳婦都請假回來照顧。
“這不是簡單的愛心幫扶,而是新時代家庭文明的立體建構。”泥河鎮中心學校負責人說。近年來,該鎮將“家風細胞工程”納入新時代文明實踐體系,通過家校共建育家風、開設家風主題宣講、開展家風手抄報比賽等多種形式,讓數百戶家庭參與家風建設。王桃連家庭的故事多次被媒體報道,成為廣大居民學習的典范。(徐梅生 文/ 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