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人民網-安徽頻道
5月14日,在安徽省廬江縣泥河鎮天井村放馬灘的蝦田里,鷗鷺飛翔,經紀人絡繹不絕的車輛來回穿梭,交匯著蝦農們忙碌的身影,勾勒出合肥龍蝦地理標志核心產區的產業圖景。近日,在國家知識產權局最新公布的90個地理標志產品中,“合肥龍蝦”以其獨特的生態養殖模式和產業規模成功入選,廬江縣泥河等鎮限定的地理坐標在此行政區域內。
起籠收蝦。
清晨五點的放馬灘,吳保林與其他社員開始起籠收蝦。“這批小龍蝦中午就能出現在江浙滬等地的餐桌上。”這位養了15年小龍蝦的“新農人”介紹道,他近年發展蝦稻連作700畝,預計年產值突破280萬元。在他身后,2.2萬畝標準化蝦稻連作基地如同綠色的地毯般鋪展,每畝200余斤的龍蝦產量與600公斤的優質稻米正在重塑傳統農耕的經濟版圖。
泥河鎮農業農村辦副主任許春林介紹,蝦稻連作是鎮內農業上一大亮點。截至目前,全鎮小龍蝦養殖面積達3.5萬余畝,已建成標準化稻蝦共養基地3.5萬余畝。僅是放馬灘龍蝦養殖專業合作的小龍蝦今年預計全年總產量達400多萬斤,產值不低于5000萬元。
龍蝦養殖。
廬江縣放馬灘龍蝦養殖專業合作社成立于2013年,共發展100多位社員。合作社“六個統一”的產業化密碼讓這個昔日零散的養殖區蝶變為現代化農業示范區,“六個統一”為統一流轉土地、統一技術指導、統一農資和投入品采購、統一銷售服務、統一品牌、統一種植管理。合作社采取“公司+基地+農戶”模式,從土地流轉到終端銷售的全鏈條標準化管理,帶動近千名群眾在家門口就業。
據了解,目前總投資千余萬元的財政銜接資金項目泥河鎮智慧農業產業園項目正準備掛網招標,項目總規劃占地面積30畝,內容包括新建鋼構廠房及龍蝦交易市場、電商中心、育秧操作中心等,明年,即可以投入運營,助力蝦稻產業發展。“我們要讓地理標志真正成為鄉村振興的金字招牌。”許春林說。
從單打獨斗到抱團發展,從傳統養殖到智慧農業,泥河鎮的“蝦稻經”正在書寫現代農業的新模式。(徐梅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