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人民網-安徽頻道
五月的廬江,稻蝦田里一派繁忙景象。凌晨五點,泥河鎮放馬灘國家級稻漁綜合種養示范區內,蝦農們已開始收蝦、分揀、裝車,一筐筐青殼紅螯的小龍蝦即將跨越山水,發往全國市場。作為“合肥龍蝦”國家地理標志的核心產區,這里正迎來豐收的時節。通過“一田雙用、糧漁雙贏”的稻蝦連作模式,當地在端穩“糧袋子”的同時,畝均綜合效益突破3000元,讓萬畝良田架起生態循環的致富橋梁。
稻蝦田。
“你瞧這蝦,殼薄肉彈,全國市場都搶著要!”放馬灘生態農業有限公司總經理朱宇兵拎起一籠剛出水的龍蝦,蝦鉗揮舞間濺起水花。泥河鎮地處北緯31°小龍蝦黃金生長帶,水質純凈、氣候溫潤,為小龍蝦提供了得天獨厚的生長環境。
數據顯示,依托國家地理標志品牌,“合肥龍蝦”不僅搶占消費市場,更成為當地農業增效的“硬支撐”。核心示范區1.2萬畝稻蝦田畝產小龍蝦150公斤、優質水稻560公斤。5月下旬至6月中旬捕撈高峰期,每日4萬余斤鮮活龍蝦通過冷鏈物流直達長三角城市。
高效益的背后,是“稻蝦連作”生態種養模式的應用。每年7月中旬,蝦田排水后機械化插秧,10月收割水稻;稻田隨即蓄水養蝦,形成“蝦為稻肥田、稻為蝦凈水”的生態循環鏈。
泥河鎮農業農村辦副主任許春林算了一筆賬:3.5萬畝標準化基地年產出龍蝦4200噸、水稻1.75萬噸,全產業鏈產值達1.7億元,綜合效益較傳統種植提升60%。“一田雙收”模式下,蝦田米因綠色無污染備受市場青睞。此外,“稻漁+休閑觀光”“稻漁+文化”等業態蓬勃興起,為產業注入活力。
廬江縣以“以漁促稻、以稻養漁”綠色發展模式為抓手,稻漁綜合種養面積達到30萬畝,年產出優質小龍蝦2.78萬噸,成功實現“1313”目標——畝產優質水稻1000斤,畝產清水龍蝦300斤,畝產值10000元,畝效益3000元。生態效益同步顯現:化肥農藥用量較傳統模式減少超50%,稻漁共生系統修復農田生態成效顯著;放馬灘龍蝦與蝦田米品牌價值持續提升;從種苗培育、生態種養到精深加工的全產業鏈日趨完善。在稻浪涌金、蝦躍人歡的生態圖景中,走出了一條產業增效、農民增收、生態增值的鄉村振興新路徑。(孫志恒 文/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