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信網 責編:趙曉珊 2025-05-16 16:50:13
隨著氣溫的升高,青島即將進入用水高峰期。據青島水文統計,今年4月份,青島平均降水量17.8毫米,比歷年同期偏少14.8毫米(45.4%)。青島是資源性缺水城市,調引客水是城市用水最重要的來源,若是遇到降水偏少的年份,對客水的依賴更重。長期以來,棘洪灘水庫是引黃濟青工程唯一的調蓄水庫,肩負著青島市區、黃島、城陽、膠州、即墨等地的供水。
如何打破單水源調蓄客水的潛在供水風險,青島早早便開始謀劃。經過多年努力,“雙渠雙庫”客水調蓄體系已近在眼前。日前,青島市黃水東調承接工程通過竣工驗收,后續將輸水至官路水庫。黃水東調承接工程將與現有引黃濟青工程互為備用、互為補充,實現雙渠供水的格局。從立項之時便備受關注的官路水庫,也已進入沖刺階段,從空中俯瞰,“元寶形”的水庫已經成型,預計今年底全面完工,投用后將與棘洪灘水庫共同構建起“雙渠雙庫”客水調蓄體系,大幅提升青島乃至膠東半島的水資源調配和戰略儲備能力。
近年來,青島積極融入國家大水網建設,加快建設現代水網樞紐和骨干工程,城市供水保障更加充足。根據《青島現代水網建設規劃》,青島將構建"五干十脈、五縱五橫、兩樞多點"的現代水網體系,形成多源互補、區域互濟的水資源配置格局。其中,新建官路水庫和建設黃水東調承接工程為骨干工程。
黃水東調承接工程與官路水庫組成的"戰略替補",標志著青島即將進入雙水源時代。縱向的引黃濟青與橫向的黃水東調形成十字水網,與官路水庫和棘洪灘水庫一起,成為青島人“用水自由”的保障。
青島編織的“大水網”,脈絡已經清晰。與此同時,青島通過海水淡化和再生水利用構建多元化供水體系。據了解,青島已將海水淡化水應用于市政供水、工業用水、海島用水等多個場景,在保障城市用水安全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青島通過傳統水利工程構建起平面化的基礎水網,而海水淡化與再生水利用的創新應用,使城市水資源體系實現了從二維平面到三維立體的升級。當下,青島構筑的這張立體水網正幫助城市突破資源型缺水瓶頸,為經濟社會發展筑牢水安全屏障。
信網評論員 趙曉珊
[來源:信網 編輯:趙曉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