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大田縣縣城圖
新興寺,因為清朝康熙年間,知縣葉振甲留下的田陽八景“新興梵韻”為世人所熟知。
日前,筆者在翻閱萬歷、康熙、民國等三個版本的《大田縣志》時,多次看到新興寺的記載。此新興寺竟然與福建溫氏祖庭溫鎮中興之祖溫新興同名,引起筆者興趣探究。但三個版本的縣志,卻對新興寺來歷語焉不詳。
據康熙大田縣知縣葉振甲撰寫的一文《重建萬壽寺碑記》介紹:邑東郊外三百余武,有新興寺,向來為祝圣道場也......爰詢諸父老云:“寺址先創邑南之三里福塘,緣習儀稍遠,厥后遷此桂巖陽,故名新興。”興廢不一,亦無碑記可考......
從此碑記中可以了解到,大田縣之前的大慶習儀處,因離縣城較遠不便已遷到新興寺。
但此文對新興寺來歷解釋,應該是有誤。寺名新興來歷應該是另有緣由。而縣城東郊的新興寺在唐末就已經存在,一直沒有變過位置。
民國《大田縣志》城市志介紹,“嘉靖二十二年,大雨,城圮六十丈......二十四年,又圮四十丈。知縣葉振甲重修。初,當道視縣議筑城,東至楊梅林,南臨塔兜潭,西倚白巖,北繞新興寺山巔。”而《舊志之形勝》描述,“惟新興寺山高瞰雉堞,城中虛實畢見。”
據了解,葉振甲縣令重修新興寺后,改名為萬壽寺。仍為祝圣習儀之所。
福建溫氏祖庭溫鎮《溫氏族譜》記載:興福寺始于唐末,僧福昌云游此地,結為真宇,緣五代相繼寺遂廢,基地猶存,后重復故寺。
《溫氏族譜》記載的興福寺記云,捍門二山處,于湯嶺之東黃牛大山處,于其西南則象山列于前,北則屏障列于后,鼓樣羅星鎮水口,石獅象子槐于潭溪,而控守天門,截京口之上流,接臺纏之余派。
又云:主是地者張公也,又有郭、丁、余諸姓居之。道人曰,此非居民之地。民信其說,余一家徒于下院,郭、丁二姓遷于上坑。道人復為,張公別求勝地,于雙溪夾流之上,以獻張公易是地。而張公讓之,創為庵院。匾曰:興福寺今橋仔頭之下,名曰下院有和尚冢2所,其山腰為溫鎮寧四公妣陳氏墳在焉。
唐末,溫鎮溫新興曾舍田入寺,為僧糧餉。共捐19段田,分布三十三四都、三十一都、三十都。是時,院宇煥然一新,尋遭回祿。
元至元十六年(1279年),僧文華復來此地,溫夢箕與張天爵,同捐金創寶殿,為祝圣道場。夢箕公舍田200束,以供香積。明朝溫坦八亦捐金修葺。
溫鎮祭祀典禮記載:萬壽寺,每年九月二十日,住持辦供,為葉恩主(縣令葉振甲)慶祝,3房各銓1人,或身列衣冠,或練達老成者,早赴檀所,帶領三班里戶人等,上香行禮,領席為眾戶。
由此可見,在清朝康熙之時,萬壽寺仍是溫鎮溫氏重要的活動場所。
綜上可知,新興寺,始于唐末,原名為興福寺。因溫鎮溫新興及其歷代子孫捐款修廟,被民間稱為新興寺。清朝康熙年間,知縣葉振甲改名為萬壽寺。
萬壽寺今廢,舊址,據考證,在現大田縣均溪鎮政府大樓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