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網·閃電新聞5月15日訊 近日,在日照市東港區日照街道后山前村,日照丹土紅陶制壺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孫臨軍在工坊里向市民展示了這一古老技藝。從煉泥、成坯到燒成,歷經數十道工序,一件件紅潤如玉的丹土紅陶作品在他的手中誕生,其古樸精致的造型與實用功能兼具的特性,令參觀者贊嘆不已。
眾所周知,陶器的制作過程工藝繁多,周期長,需要耐心和毅力,若非真心熱愛、潛心鉆研,不能成為行家里手。多年來,孫臨軍秉持匠心,深耕細作,臻于至善,奏響“泥與火”之歌,將丹土紅陶這門古老的手藝傳承下來。
據了解,紅陶是新石器時代出現的器表呈紅色的陶器,主要原料為黏土,通過氧化焰燒致使鐵元素轉化為三價鐵而呈現紅色。孫臨軍制作的丹土紅陶為泥質紅陶,算得上是龍山文化紅陶技藝的傳承。
在孫臨軍工坊一隅的幾口大缸里,裝滿了陶器制作過程中廢棄的碎片,另一隅則堆積了一箱箱的陶器瑕疵品。
“碎片是缺陷較大的陶器敲碎產生的,瑕疵品是在制作過程中出現小缺陷舍不得砸留下來的,都是長久以來積攢下來的。”孫臨軍說。舍不得扔,不售賣,這些東西見證了孫臨軍走過的路和不變的初心,也是現在其90%成品率的鋪墊。
除了對傳統技藝的傳承,孫臨軍還與時俱進,將現代科技手段融入丹土紅陶制作過程,讓非遺技藝在傳統與科技的融合中煥發新的生命力。孫臨軍的工坊里,除了傳統手工器具,還有電力高溫窯爐、二氧化碳激光雕刻切割機等諸多現代化設備,可見這位老手藝人也在積極地擁抱時代。
心在一藝,其藝必工。如今,孫臨軍制作的丹土紅陶集觀賞性和實用性于一體,廣受喜愛,其作品甚至遠銷海外。
近年來,東港區不斷加大非遺和手造產品創新力度,創新“非遺+”活化路徑,深入挖掘與整理民間傳統技藝和民俗文化,積極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申報工作,完善傳承人梯隊培養體系,構建“技藝傳習+文旅融合+產業振興”的可持續發展模式,讓文化遺產煥發時代生命力。
2024年,鬧喜船等16項被公布為第七批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40人被公布為第五批區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20項被公示為第六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1項被公布為省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全區非遺資源庫得到進一步豐富完善。
截至目前,東港區現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1項(滿江紅),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6項,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76項,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126項,包括民間文學、傳統音樂、傳統美術等10個類別,四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體系日趨完善,有區級非遺工坊25家,其中,市級非遺工坊21家。非遺保護傳承隊伍有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1人,省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3人,市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46人,區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142人。
閃電新聞記者 霍平 通訊員 葉飛 滕文凱 鄭碩 報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