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5日,上海市靜安區閘北第二中心小學報告廳內琴韻悠揚、思辨熱烈。由上海市教育學會中小學音樂教學專業委員會與上海市第五期“雙名工程”李遜芳、曹晏平、史炯華高峰計劃基地聯合主辦的“彩虹樂課——推進‘雙新’,探索中小學音樂課堂轉型”研討活動在此舉行。全市音樂教育骨干齊聚一堂,聚焦課堂轉型共赴美育之約。
錨定改革方向
活動在閘北第二中心小學合唱團演唱的《萱草花》中溫情啟幕。清澈童聲傳遞出以美育人的永恒追求,激發與會者對音樂課堂轉型的深切期待。
上海市教育學會中小學音樂教學專委會主任王月萍在致辭中提出三個“看見”——看見教育改革的星辰大海、看見教師成長的破繭之光、看見協同創新的交響樂章,強調“雙新”背景下音樂課堂從“技藝傳授”到“素養培育”的轉型,期待以“音樂溫度、教研銳度、改革力度”奏響轉型三重奏。
李遜芳代表高峰計劃基地致辭,指出第五期“雙名工程”音樂高峰基地以“全學段覆蓋、全鏈條貫通”優勢聚焦課堂轉型難題,三大基地如彩虹色譜交相輝映,共同繪制音樂教育多彩圖景,為活動注入協同攻堅信心。
解碼轉型路徑
曹晏平作《音樂課堂轉型的“思”與“做”》主旨報告,解析“雙新”課改與課堂轉型內在邏輯,指出核心在于破解“教學內容重組”與“教學流程再構”難題,系統闡釋情境化問題解決、課程融合等六種轉型模式并以課例佐證,為研討提供方法論支撐。
在史炯華主持的教學論壇上,各區教研員與教師代表圍繞情境創設、技術應用等展開對話。虹口區以合唱編配教學提出“單元視角能力遷移”策略;楊浦區分享《電話號碼歌》情境化教學,將交通安全教育融入節奏學習;黃浦區結合《夜曲》課例提出技術應用“三重維度”;浦東新區以《一路繁花》單元展示跨文化音樂融合實踐。現場,大家還探討了“情境創設如何避免形式化”“技術賦能邊界”等問題,凸顯“以學生為中心”的轉型核心。
呈現未來可能
現場,奉賢區教師的“樂聲織夢:中學音樂劇編創”課例,通過五周項目化學習,借助AI技術支持分層任務,讓學生在劇本構思、音樂改編等實踐中培育綜合素養,印證“項目化學習讓核心素養可見可感”。
閔行區老師執教的一年級《電話號碼歌》,以“小小安全員”情境融合交通安全教育,通過趣味活動讓學生在律動中掌握節奏,詮釋“游戲化學習”融入生活經驗的教學理念。
靜安區教育局在活動中表示,靜安正依托“雙名工程”構建“領軍人才——骨干教師——青年新秀”三級梯隊,推動“雙新”課改與課堂轉型深度融合,并將持續為教師提供專業支持,打造音樂教育創新“試驗田”。
這場“彩虹樂課”以主旨報告的理論高度、課堂現場的實踐活力、論壇交流的思維共振,吹響課堂轉型號角。全學段教研形成合力,正推動音樂課堂邁向“彩虹時刻”——讓每個學生在音樂中感受美好,在課堂上遇見更好的自己。
記者:彭旭卉
圖片:彭旭卉
視頻:任超
編輯:梁慧
轉載請注明來自上海靜安官方微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