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的秋天,我背著簡單的行李,穿著嶄新的軍裝,踏進了軍營的大門。那一年我十八歲,是個剛從農村出來的毛頭小子,對軍營生活既向往又忐忑。
新兵連的三個月集訓,雖然辛苦,但正因如此,讓我們這些新兵實現了從普通老百姓到軍人的轉變。
記得第一次見到劉春明是在新兵連的宿舍里。他個子不高不矮,皮膚黝黑,笑起來露出一口整齊的白牙,看起來和我們這些農村兵沒什么兩樣。我們被分在同一個班,他睡上鋪,我睡下鋪,就這樣成了"上下鋪兄弟"。
那時候誰也不知道,這個和我們一起訓練、一起流汗的普通新兵,竟然是我們師長的兒子。
下連隊那天,我和劉春明一起被分到了一排一班。排長是個嚴肅的老兵,眼睛一瞪就能讓我們這些新兵蛋子腿肚子打顫。班長姓王,是個山東大漢,嗓門大得能震碎玻璃。
他給我們分配任務時,劉春明總是第一個喊"是",聲音洪亮得能把屋頂掀翻。我偷偷笑他太積極,他卻沖我擠擠眼睛:"當兵就要有個當兵的樣子嘛!"
剛開始訓練時,劉春明的隊列動作總是不太標準。特別是向右轉時,他老是轉錯方向,有次差點撞到我身上。我忍不住笑出聲:"春明,你這方向感還不如我家養的雞呢!"
班長瞪了我一眼,我以為要挨訓了,沒想到劉春明也跟著笑起來:"你家雞確實挺聰明的,難怪你隊列動作那么好,都是小時候跟雞學的隊列吧!"這話把全班都逗樂了,連班長都憋不住笑。
從那以后,劉春明經常讓我幫他糾正動作,我們倆的關系也越來越好。
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那次清理豬圈的任務。連隊后面有個養豬場,每隔一段時間就要清理一次。
那臭味,嘖嘖,能把人熏個跟頭。我們農村兵從小聞慣了糞肥味,都忍不住要捂鼻子。
班長問誰愿意去,劉春明第一個舉手:"報告班長,我去!"我心想這小子是不是傻,這種臟活躲都來不及,他還主動往上湊。但看他那么積極,我也只好跟著舉手。
挑糞桶的時候,劉春明一點不含糊,把最滿的兩桶往自己肩上一掛,走得穩穩當當。我問他:"你以前干過這活?"
他搖搖頭:"第一次,不過我爸說過,當兵就要什么苦都能吃。"
我心想他爸還挺會教育孩子的。
干完活,我們倆身上臭得連狗都不愿意靠近,他卻樂呵呵地說:"這下咱們是真正的戰友了,臭味相投嘛!"
慢慢地,我發現劉春明身上有種特別的氣質。他不像有些城里兵那樣嬌氣,也不像我們農村兵那么拘謹。訓練場上他比誰都認真,休息時又能和我們打成一片。
連隊組織籃球比賽,他個子不高但特別靈活,經常帶著我們這些菜鳥打贏老兵隊。贏了比賽,他就用津貼請我們吃冰棍,一人一根,絕不偏心。
1982年夏天,連隊組織了一次長途拉練。那天氣溫得有三十七八度,我們背著幾十斤的裝備走了整整一天。我的水壺早就空了,嗓子干得冒煙。
劉春明看我嘴唇都裂了,二話不說把自己的水分給我一半。我說:"你自己夠嗎?"他拍拍水壺:"我從小練長跑的,耐渴!"
后來我才知道,那天晚上他偷偷跑到炊事班要水喝,被炊事班長訓了一頓。
那年冬天,我被調到二班當班長,劉春明也在一班當了班長。我們倆經常湊在一起討論怎么帶好兵。他說:"帶兵要嚴,但更要愛。嚴是愛,松是害嘛!"這話說得特別在理,我記在了心里。
有時候我們班的新兵不聽話,我就學劉春明的樣子,先講道理,再訓練,最后還要關心他們的生活。慢慢地,我們班成了連隊的標兵班。
1983年初,連里通知要選拔人員考軍校。我和劉春明都符合條件,但名額有限。那段時間,我們倆經常一起復習到深夜。劉春明的文化課比我好,特別是數學,他總是不厭其煩地給我講解那些復雜的公式。
有天晚上,我正在為一道幾何題發愁,他突然說:"老張,我覺得你比我更適合上軍校。"
我愣住了:"啥意思?"他認真地說:"我打聽過了,咱們連只有一個推薦名額。你文化底子好,又穩重,肯定能考上。我就算了,在連隊干也挺好。"
我急得直擺手:"不行不行,要考一起考!"劉春明卻笑了:"別傻了,機會難得。再說了,我要是想上軍校,以后還有機會。"我拗不過他,只好答應。
后來我才知道,他偷偷去找了連長,主動把名額讓給了我。
備考的那段日子,劉春明像變了個人似的。每天早起幫我整理復習資料,晚上陪我熬夜做題。有次我實在太困,趴在桌子上睡著了,醒來發現身上披著他的軍大衣,桌上還放著一杯熱牛奶和一張紙條:"堅持就是勝利!——你的上鋪兄弟"。
我的眼睛一下子就濕了。
功夫不負有心人,我考上了軍校。離開連隊那天,全連的戰友都來送我。劉春明幫我提著行李,一路上說個不停,叮囑我這個那個。臨上車前,他緊緊抱了抱我,然后拍著我的肩膀說:“兄弟,等你畢業,咱們一起接著并肩作戰!”
軍校的生活緊張而充實,我經常給劉春明寫信,告訴他軍校里的新鮮事。他的回信總是很簡短,但每封都讓我感到溫暖。
1984年初,他的信突然斷了。我以為是部隊調動,沒太在意。直到那年五月的一天,我收到連隊戰士胡福山的來信,才知道劉春明在老山輪戰中犧牲了。
我整個人都懵了,耳朵里嗡嗡作響。從胡福山信里,我才知道他竟然是劉師長的兒子。我的上鋪兄弟,竟然是師長的兒子,他瞞了我這么久,然而,讓我最不能接受的,卻是他的犧牲。
我請了假趕回老部隊。連里的戰友告訴我,劉春明是在搶救傷員時被炮彈擊中的。他本來可以留在相對安全的后方,卻主動要求上前線。犧牲前,他還救下了兩名戰友。
追悼會上,我見到了劉師長。短短幾個月,這位曾經精神矍鑠的老軍人頭發全白了,腰板卻依然挺得筆直。他棱角分明的面龐未曾在眾人面前顯露半分悲戚,眼眶未曾泛起一絲濕潤的漣漪,他說:“鐵骨兒郎當以馬革裹尸為甲,方顯男兒肝膽崢嶸”。
只是在他轉頭的那瞬間,我隱約見到了他眼角轉瞬即逝的晶瑩。
回到軍校后,我常常夢見劉春明。有時是我們一起挑糞桶的場景,有時是他教我數學題的樣子,更多的時候是他站在我床前,笑著說:"老張,加油啊!"每次醒來,枕巾都是濕的。
1986年,我從軍校畢業,回到了老部隊。有天晚上,連隊組織觀看電影《高山下的花環》。當看到雷軍長的兒子犧牲那段時,我的眼淚再也止不住了。
銀幕上的畫面和劉春明的身影重疊在一起,他們都是高干子弟,卻都選擇了最危險的前線,用青春和熱血交出了最合格的答卷。
坐在我旁邊的新兵小聲問:"排長,你怎么哭了?"我抹了把臉,笑著說:"想起了一個戰友,一個真正的軍人。"是啊,劉春明用他短暫的一生教會了我,軍人的價值不在于出身,而在于擔當;不在于軍銜,而在于責任。他雖然是師長的兒子,卻從不搞特殊;雖然可以享受優待,卻總是沖在最前面。
現在,每當我走過訓練場,仿佛還能看到他和我們一起揮汗如雨的身影;每當夜深人靜,仿佛還能聽到他在上鋪翻身的聲音。有些人離開了,卻永遠活在記憶里;有些事過去了,卻永遠刻在心上。劉春明就是這樣的人,我們的戰友情就是這樣的事。
前幾天,我去烈士陵園看望劉春明。墓碑前已經擺滿了鮮花,有老戰友送的,也有素不相識的群眾獻的。我輕輕擦拭著墓碑上的灰塵,仿佛又看到了那個愛笑的上鋪兄弟。臨走時,我對著墓碑敬了一個標準的軍禮,就像當年我們一起訓練時那樣。
春明,你看到了嗎?我們的軍隊越來越強大了,我們的國家越來越富強了。
這盛世,如你所愿。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