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5日,浙江某幼兒園,畢業典禮后。小男孩將凳子搬到女孩旁邊坐著。小女孩含淚看著男孩,抱著小男孩不撒手,老師舉著手機錄像的手直抖——這畫面傳到網上,評論區比畢業典禮還熱鬧。有家長喊著"定親宴趕緊安排",有網友調侃"這是人生高光時刻",更有人翻出二十年前的QQ簽名:"非XX不嫁"。可當我們的視線穿過這些或戲謔或懷舊的彈幕,真該問問自己:那個緊緊擁抱的小姑娘和紅著眼眶的小男孩,他們抱在一起的瞬間,究竟藏著多少被我們忽略的教育密碼?
看著滿屏"青梅竹馬"的起哄,總讓人想起心理學家皮亞杰說的那句話:"六歲前的孩子活在情感聯結的宇宙里。"他們今天能因為分到同一塊橡皮開心半天,明天就能因為轉學生沒來幼兒園哭濕三條手帕。就像評論區那位爸爸說的,兒子小學畢業時還有女生在QQ空間喊"非他不嫁",可等孩子大學畢業,這種純粹的情感表達早被作業和考試擠到九霄云外。當我們用"女朋友""高光時刻"這些成人世界的標簽去丈量孩子的擁抱時,就像用米其林餐廳的標準去評判幼兒園的涂鴉,不僅跑偏了方向,更可能折斷孩子情感萌芽的翅膀。
在東京某所幼兒園的畢業典禮上,孩子們會種下兩棵小樹苗。老師告訴他們:"一棵留在幼兒園繼續長大,另一棵會跟著你去小學。"這個延續了二十年的傳統,把離別的淚水變成了生命教育的課堂。反觀我們身邊,多少畢業典禮變成拍照打卡的流水線?當孩子哭著說"不想畢業",我們忙著教他們"要堅強",卻忘了引導他們把悲傷轉化成對成長的期待。就像評論區那位追憶往事的網友,小時候的玩伴再見面只剩客套,何嘗不是因為我們從未教過他們如何處理情感的延續與變遷?
更讓人揪心的是評論區里那些自嘲"社恐"的年輕人。當我們的孩子還在幼兒園就學會用擁抱表達不舍,為什么長大后反而連對視都會臉紅?這或許要從我們對待情感教育的方式里找答案。看到孩子和異性同學牽手,有些家長如臨大敵;聽到孩子說"想和某某結婚",馬上貼上"早戀"的標簽。可正是這些過度的解讀,像一把剪刀,剪斷了孩子自然生長的情感觸角。就像那位追著兒子讓他找"非他不嫁"女孩的媽媽,看似在守護童真,實則是在消費孩子的情感。
其實守護這份純真不需要多么高深的教育理論。當孩子哭著告別時,蹲下來抱抱他;當他們說起"喜歡"某個小朋友時,笑著問一句"你最喜歡他什么"。就像那位記錄兒子躲開自己視線牽女同學手的父親,他鏡頭下顫抖的畫面,何嘗不是孩子情感覺醒的珍貴瞬間?當我們放下"定親宴"的調侃,停止用"高光時刻"預言未來,才能看見每個擁抱背后,都是孩子在學習如何愛人、如何被愛的珍貴課程。
幼兒園的畢業照會泛黃,但那天哭紅的眼睛和顫抖的擁抱,會在孩子心里種下情感的種子。作為父母,我們或許該少些"見證歷史"的興奮,多些"守護成長"的敬畏。畢竟當我們的孩子長大成人,那些在畢業典禮上學會的情感表達,終將化作他們面對世界時溫暖而堅定的力量。(源自云南廣電新媒體賬號@經典歷史記錄)
你怎么看待孩子們的這些事?
(圖源網絡,圖文不相關,侵聯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