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五一假期,中國人在短短5天的時間里又創造了“一點奇跡”。
據文化和旅游部數據顯示,五一假期5天全國出游人次達3.14億,同比增長6.4%;
國內游客出游總消費高達1800多億,同比增長8%。
得益于國人強大的消費能力,國內旅游業和餐飲業在五一假期狠狠地賺了一波,然而這其中卻有個例外,那就是曾經爆火的農家樂。
四川成都三圣花鄉曾聚集數百家農家樂,過去節假日車水馬龍,一座難求,不提前預訂就要排隊兩小時。
但如今,不少農家樂老板只能獨自面對空蕩蕩的餐廳,即使推出“消費滿200送一只土雞”的促銷活動也無人問津。
都江堰景區旁的農家樂,往年五一爆滿的停車場,2025年也空了大半。
魚塘邊雖掛著“野生河鮮”的招牌,但游客更愿意去三公里外的網紅咖啡館打卡。
從一座難求到無人問津,農家樂到底是咋了?
提起農家樂,很多人都認為這是一種現代休閑娛樂方式,其實嚴格來說,農家樂是古人“玩剩下的”娛樂活動。
清朝有個叫袁枚的詩人,堪稱“大清農家樂”的形象代言人。
袁枚人到中年無比叛逆,他十分崇拜偶像李白“仰天大笑出門去”的人生態度,于是向領導遞交了辭職信,過上了放蕩不羈的退休生活。
袁枚本想把自己的小園子修繕一下用來養老,可他很快就想起來自己為官清廉,不貪污不腐敗,賺得那點死工資根本就不夠修園子的。
但車到山前必有路,袁枚很快就想到了一個賺錢的好辦法。
因為這個園子以前是曹雪芹家的宅子,袁枚于是借此大做文章,吸引了很多文人墨客前來參觀。
在成功吸引到第一波流量后,袁枚隨即將園子剩余的田地、山林、池塘租給周圍的老百姓,讓他們種植瓜果蔬菜,自己沒事兒就收點租金。
在農民們的努力下,園子沒過多久就呈現出一派純天然的田園氣息。
打造出田園IP之后,袁枚趁熱打鐵請來江南名廚,推出各種美味菜肴,對外宣傳“小園只有你想不到的,沒有你吃不到的”,吸引了一大批饞嘴貓前來就餐。
之后,袁枚又利用自己在文壇的名氣給人題詞作詩,很快就把園子打造成了“大清網紅農家樂”,很多人都想前來一睹風采。
靠著這波操作,從此世間少了袁大人,多了一個袁大老板。
在金錢的滋潤下,袁枚每天游山玩水活到了82歲,臨死前留下了兩萬兩白銀和無數珍貴的藏書字畫。
300多年前,我們的老祖宗就靠著農家樂實現了財務自由,然而到了今天,中國經營農家樂的老板們,卻賠得叫苦連天。
在弄清楚現代農家樂是怎么沒的之前,我們先要搞清楚它是怎么來的。
中國的第一家農家樂,是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區友愛鎮農科村的“徐家大院”。
上世紀80年代,農科村是賣花賣樹的苗木基地,經常有外地客商來此采購。
1986年,村民徐紀元敏銳地發現,客商們在村子里吃飯住宿都不太方便,于是他在自家院子里推出了“免費食宿”服務,很快就吸引了大批客商前來落腳。
看到生意有起色,徐紀元靈機一動,把吃飯住宿從免費變成收費。
徐紀元推出的“每人每天35元包吃住”服務,實際成本只要8-10元,利潤一下子就出來了。
在徐紀元的經營下,徐家大院很快就火了。
2002年,徐紀元投資200萬把自家農家樂升級成“五星級鄉村酒店”,不僅擴大了產業規模,還讓農科村有了“農家樂第一村”的美稱。
在徐紀元的帶領下,農科村90%的農戶都開起了農家樂。
農科村的人腦子活絡,大家想出了各種賺錢的點子,有人主打盆景園林,有人專做特色美食,還有人搞親子活動,逐漸形成了“一戶一品”的特色。
在村民們的努力下,農科村的農家樂產業鏈不斷做大做強,整個村子靠著做農家樂生意收入過億。
農科村的成功,讓很多人看到了農家樂市場存在的巨大潛力:
原來,一個院子、一塊招牌、幾個灶臺、幾間屋子、幾 把椅子、幾張桌子,就可以創造上億的收入!
此后,全國各地都開始興起農家樂,其中以四川、湖北、重慶農家樂數量最多。
這些農家樂有很多共同的特點,比如大都建在距離適中的城鄉結合部,既方便城里人來鄉下放松,也方便他們當天趕回去,娛樂工作兩不誤。
另一方面,農家樂的空氣必須要清新,這樣才能讓客人有賓至如歸的感覺;
菜品住宿方面,早期農家樂還是極其在意自身口碑的:
菜是自己老板親自去地里挖的、雞鴨鵝魚都是現殺現吃,當著顧客的面做好端上來的、房間更是打掃得干干凈凈,連一根頭發絲都找不到。
十幾年前,在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的同時,很多都市白領的壓力也非常大,風景秀麗、服務質量高、兼具原生態的農家樂,就成了他們的“心靈寄托”。
都市白領們的壓力,養活了一大批農家樂,跟多踩中時代風口的農家樂老板不費吹灰之力就凈賺千萬甚至上億。
比如,北京郊區某民俗村的農家樂,憑借著靠近北京市區交通便利、以及獨特的民俗文化等優勢吸引了大量顧客,最火的時候需要提前一周預定才行。
然而今時不同往日,2025年的農家樂已經成了餐飲界最慘的存在之一。
據行業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底,全國已有超過8.4萬家農家樂關閉。
清明假期期間,傳統農家樂空置率達63%,美團平臺“農家樂”關鍵詞搜索量同比暴跌45%。
農家樂為啥不火了?
首當其沖的原因大家肯定都知道,那就是“網紅化”“同質化”太嚴重。
在人人都想“搞特殊”的時代,農家樂那套傳統的住農家院、打麻將、釣魚的套路,早就已經過時了。
一些農家樂為了吸引游客,會盲目跟風當下的網紅元素,比如打造網紅打卡點、設置流行的游樂設施等等。
然而,“網紅風”對于很多人來說已經是一個貶義詞了,很多農家樂網紅化的下場就是關門大吉。
農家樂走向沒落的另一個原因,就是它太想賺快錢了,以至于把顧客當成“傻子”宰割。
2018年6月15日,有游客向三亞市公安局旅游警察支隊投訴,稱在三亞金海岸漁村農家樂吃海鮮時,店家在公平秤上動手腳,虛加海鮮重量。
經調查,該飯店負責人和過秤人員對自己的詐騙行為供認不諱,公然承認了自己就是想以最低的成本掙客戶的錢。
有些農家院更是臉都不要了,居然跟顧客玩起了“陰陽菜單”。
龔先生帶著朋友途經昌赤路,其間在一家農家院就餐,當時服務員向他們推薦了紅燒牛肉、野菜燴等菜品。
本以為這些菜貴不到哪去,但結賬時大家都傻眼了,野菜燴158元、紅燒牛肉198元,四個人消費近千元。
有這些錢,去大酒店飽餐一頓豈不美哉?
除了宰客,很多農家樂的廚師水平參差不齊,做出來的菜品是咸是淡完全看人品,讓最后顧客吃了一肚子氣錢還沒少花。
還有一些蠻橫的農家樂老板,甚至在店里養著打手,不允許顧客對自家的菜品發表任何意見,顧客不給錢就別想走人。
更讓人無語的是,當年的農家樂老板都是自己挖野菜,親自給顧客準備食材,現在可倒好了,隨便去市場上買只雞,再弄點茄子土豆,就敢自稱“農家樂”了。
此外,食品安全問題也是農家樂的重災區。
有網友分享在某農家樂吃飯時,發現端上桌的菜里竟然有一只小飛蟲,瞬間沒了食欲;
還有人在農家樂吃飯時,看到農家樂廚房和衛生間同在一處,廚房地面污水橫流,異味撲鼻,衛生間的手紙也被扔到了廚房,四處堆疊臟亂不堪。
如此混亂的景象,讓消費者對農家樂的好感度直線下降,一個廁所和廚房通用的農家樂,能是正經農家樂嗎?
其實,農家樂本質上是一個消費頻率低、淡旺季分明的行業。
但農家樂單次收費高,如果其服務態度和各方面品質都跟上的話,顧客也是不會在乎花多少錢的,因為他們來農家樂要的就是一種體驗感。
可很多農家樂早就忽略了這一點,他們把眼睛都盯在了顧客的錢包上,還拒絕給顧客提供高品質服務,這簡直就是舍本逐末。
既然如此,顧客又為什么要花這么多的錢去買罪受呢?難道和農家樂同等價格的豪華大酒店、西餐廳不香嗎?
目前,農家樂只有積極轉型,才能挽回顧客傷痕累累的心。
在溧水,龍吟生態園從最初的農家樂餐廳轉型為綜合性休閑農業基地。
近年來,龍吟生態園建立了農耕園、就餐區、露營區等多個場地,并承包了當地茶園、稻田和果園,面積逐步擴大到500畝。
平日里,生態園主要接待中小學生研學和各類公司團建活動,最多的時候單日接待游客可達1700人次,也算是農家樂里的“幸存者”了。
在南京等地,還有一些農家樂嘗試將濃郁的咖啡和田園風格的農家樂相結合,創建以田園風光為主,輔以現代咖啡文化的新式農家樂模式。
這條路線目前還算走得通,很多都市白領和大學生都紛紛來此,享受“土洋結合”的新式農家樂。
由此看來,農家樂未來可以走的道路還有很多條,只要它們不把眼睛盯在顧客的錢包上,就有再次興起的可能。
參考資料:
1、央視新聞:書名號《同比增長6.4% 今年“五一”假期國內出游3.14億人次》
2、大眾投資:《當“爆改”的風吹到了農家樂》
3、特別關注:《曾經風靡一時的農家樂為何門庭冷落》
4、餐飲行業觀察:《從風光無限到頹勢盡顯,農家樂變革已迫在眉睫》
5、南方出版社:《和古代學霸握個手:袁枚.清朝高端“農家樂”的創始人》
6、餐創指南:《倒閉近9萬家,紅極一時的“農家樂”笑不出來》
編輯:一乙木
作者:TWYMG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