嘿,這新學期一來啊,總有那么點兒“驚喜”等著我們這些當老師的。你猜怎么著?今年這數學教材,又開始“變臉”了。就說那七年級的“有理數”吧,好家伙,定義一改,我瞅著都得愣上半天神。
想當年,我們學的時候,有理數就是“整數和分數統稱為有理數”,多干脆,多明白。現在呢?新教材上寫的是“可以寫成分數形式的數稱為有理數”。哎喲喂,這“分數形式”是個啥“形式”啊?我這教了幾十年書的老腦筋,都得打個問號。
我們辦公室里那些年輕老師,尤其是剛畢業沒幾年的,更是炸開了鍋。有個95后的小姑娘,備課的時候抓著頭發跟我說:“李老師,這整數算不算分數啊?這‘分數形式’到底怎么跟孩子們解釋啊?教材上也沒細說,這不是存心讓人糊涂嘛!” 我聽了,心里也是五味雜陳。你說這改動,是為了更“科學”,更“嚴謹”?可孩子們能一下子就拐過這個彎兒來嗎?
有些老教師就直搖頭,說這步子邁得太大了,怕孩子們消化不了。也有年輕老師覺得挺好,說新定義更簡潔,更能體現“有理數”的本質。我尋思著,這“本質”是體現了,可理解的門檻,是不是也悄悄抬高了那么一截?
后來我特意去翻了翻資料,好家伙,原來這“分數形式”在數學界本身就沒個特別統一的說法。有的學者認為它就是“分數”換了個馬甲,有的則認為它是個更寬泛的概念,只要能寫成倆整數相除的都算,那整數(比如3寫成3/1)自然也包括在內了。這么一看,新定義好像也沒錯,但問題是,這么個需要繞幾道彎才能想明白的概念,直接扔給剛上初一的孩子,合適嗎?
我總覺得吧,教材這東西,它得像個好向導,領著孩子們一步一個腳印往前走,而不是一下子把他們帶到懸崖邊上,說“喏,對面就是風景,自己想辦法過去吧!”
聽說有些老師已經開始琢磨新教法了,用生活中的例子,比如分蛋糕啊、量體重啊,來幫孩子們理解分數,再引導他們發現整數也能變成“分數形式”。這思路是對的,教學嘛,就是要想辦法把抽象的東西具體化。但話說回來,如果定義本身就容易引起歧義,那我們老師在下面得費多大勁兒去打補丁啊?
這還不算完,我瞅著新教材其他地方也動了不少。比如那個相反數的歸納,把“這兩點關于原點對稱”改成了“這兩個數只有符號不同”。我咂摸著,這改動,是更貼定義了,可那點幾何上的直觀感覺,好像就給改沒了。還有那有理數的加法法則,新舊版本一對比,文字描述都挺繞。有老師開玩笑說,反正都一樣“晦澀難懂”,就看老師們誰的“口才”更好,能給它說明白了。
說到底啊,教材怎么改,理念怎么新,最終都得落到孩子們的學習效果上。我們是希望他們死記硬背一個“完美”的定義,還是希望他們真正理解數學的內涵,培養起那點兒可貴的數學思維呢?
這教材改來改去,就像我們教育者在這條路上摸索,時而前進,時而后退,時而拐彎。每次改革,都帶著美好的愿景,希望能讓孩子們學得更好、更輕松。但現實往往是,按下葫蘆又起了瓢。
哎,有時候我也犯嘀咕,這教育到底是把孩子往哪個方向引?是追求那看似“高大上”的嚴謹,還是更應該關注孩子們在學習過程中的真實感受和認知規律?這事兒吧,我琢磨了小半輩子,也沒個定論。
新教材來了,舊的問題走了嗎?我看未必。新的挑戰,倒是實實在在地擺在了我們每個老師面前。得了,今天就先嘮叨到這兒。咱們當老師的啊,就得有顆大心臟,兵來將擋,水來土掩,還得自己不斷學習,不然啊,早晚讓這些“新形式”給拍在沙灘上嘍!不容易,都不容易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