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我是阡陌,愛寫書影評、人物、文史故事,歡迎關(guān)注
1991年,北京東四胡同,杜月笙幼子杜維善攥著泛黃地契,被眼前一幕驚到:20多戶人家擠在父親當年為孟小冬置辦的四合院里,開出高額搬遷條件。
沒想到杜維善大手一揮“不要了”,還向上海博物館捐贈價值3.5億的367枚薩珊王朝金幣!
這套位于北京東城區(qū)東四交子胡同8號的四合院是當初杜月笙為孟小冬購置的。后來,孟小冬跟杜月笙回上海生活,院子交給弟弟照管。
1949年,杜月笙攜全家遷居香港。臨終時將這處遺產(chǎn)分給了杜維善。1991年,杜維善帶著地契從加拿大回到祖國,想收回院子。
當推開門時,眼前的景象讓他大吃一驚——20多戶人家將三進院子隔成了鴿子籠。
住戶們聽說杜維善來意后,紛紛不認。“我們也有證,在這里都住40年了......”還有人直接獅子大開口,要讓我們搬走,除非每戶補償百萬。
杜維善只好去找相關(guān)部門,這才得知四合院早在1962年就被房管局接管,分給20多戶當宿舍,后來又遇到房改。
“霍家在廣州的老宅也要不回來了,就干脆捐給政府辦學校,留了好名聲......”
當文化干部提起霍英東捐宅辦學的舊事,杜維善突然想起40多年前香港杜公館那個雨夜:父親彌留之際燒毀所有借據(jù)的火光,把墻映得忽明忽暗。
孩子們不解,杜月笙卻說:
“我這輩子只做雪中送炭的事,不做錦上添花的事。更不希望在我死后,你們四處要債......”
既然如此,何必勉強?杜維善將地契揣進口袋,大手一揮,這四合院不要了!
隨后,他前往上海曾經(jīng)的老宅、如今的上海市博物館,一個驚世決定正在醞釀。
在參觀錢幣館時,館長指著一枚有殘次的金幣說:“這是我們的鎮(zhèn)館之寶,古波斯薩珊王朝的金幣,國家一級文物。聽說杜先生也愛收藏,您見過嗎?”
沒想到杜維善卻笑著說:“這也能算鎮(zhèn)館之寶啊?不瞞您說,我收藏了不少,改天我送你們兩三百枚。”
館長笑而不語,心想這杜公子可真會吹牛!
沒想到一個月后,杜維善果真捐了薩珊王朝金幣,足足367枚!
館長激動壞了:“我還以為您來老宅收租的,沒想到卻捐了這么多珍貴文物。”
杜維善笑著說,“我還有很多藏品,等整理好了全部捐給國家!”
古波斯薩珊王朝是1000多年前存在于古絲綢之路上的一個王國。王朝覆滅后,一些貴族帶著金幣沿著古絲綢之路逃到了中國。
金幣數(shù)量極為稀少,收藏價值極高,被譽為世界上最珍貴的金銀幣之一。
杜維善捐出的367個金幣,價值3.5億人民幣。他為何要捐給國家呢?
父親臨終的囑托,他一直不曾忘記:“永遠不要踏入黑道,永遠不要忘記自己是中國人......”
父親去世后,杜家一落千丈,母親姚玉蘭卻重視子女教育。
杜維善中學畢業(yè)后,考入了澳大利亞堪培拉大學地質(zhì)學專業(yè),一直勤工儉學。后來,他與大學同學譚端言結(jié)婚,先后做過牛羊、銀礦、石油生意,積累上億家財。
生意之余,杜維善對古錢幣產(chǎn)生了濃厚興趣,利用閑暇時間深入研究絲綢之路,逐漸成為這一領(lǐng)域的專家。
剛開始時,為了換取2枚罕見的薩珊金幣,杜維善曾將新房抵押出去買幣。
妻子氣得大罵“你瘋了吧?”杜維善賠著笑:“我不出手,這些金幣就可能流落海外。我保證把房子贖回來,這金幣一定會升值!”
果真如他預(yù)見的一樣,古幣一路升值。如今,國家研究古絲綢之路,他認為“只有這些文物回到祖國,才算是真正回了家!”
從1991年起,杜維善先后7次向上博捐贈了2128枚古錢幣,總價值高達18億。
姐姐杜美如知道后,對他豎起了大拇指:“它們都是你的命根子,你捐出來,實在難得!”
2020年3月7日,他在加拿大溫哥華安詳離世,享年88歲。
值得一提的是,北京的那套四合院后來被人花重金買下,改造成“孟小冬故居”。
故居里的一磚一瓦,上海博物館的古幣,都在向游人無聲訴說杜維善先生的家國情懷與大愛精神!
幸得文史相依伴,從此阡陌多豁達
愿同頻的人,都能在這里相聚,感謝您的閱讀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